回购破净股是股市生态健康重要指标
2012-08-03   作者:证券时报评论员  来源:证券时报
 
【字号

  私募机构陕西创赢投资向其持股的5家破净商业银行发出的一封建议函,使得“上市公司要不要回购破净股”成为当下中国股市的一个焦点话题。日前,中国证监会有关负责人就此回应表示,证监会支持鼓励上市公司回购本公司股票,也支持大股东增持上市公司股票,“有条件的公司从保护股东利益的角度出发,也有义务回购股票。”
  对于陕西创赢投资的上述行为,一些媒体冠以“私募逼宫银行”的说法,但仔细推敲起来,这种说法有娱乐化的嫌疑,并不严谨。因为,陕西创赢投资是其发函建言对象——上市银行的股东,两者是利益共同体。从法理层面看,股东有向其持股对象上市公司建言的权利;从利益层面看,如果相关上市银行采纳了陕西创赢投资的建议而实施回购,也将对股价形成利好,从而有望达成上市银行和股东共赢的局面。
  而证监会有关负责人在此事上的表态,则是监管层出于负责任的态度,对股市热点议题所作出的必要回应。如果证监会对此失语,反倒是一种失职。所以,对于证监会鼓励支持上市公司回购本公司股票的表态,我们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行政干预市场”,将其理解为监管层倡导上市公司积极承担对于市场的应尽之责,更为准确。
  发生私募机构呼吁上市公司回购价格跌破净资产的股票(“破净股”)这一事件,也是上市公司投资者的股东意识日益觉醒和成熟的一个标志。长期以来,在中国股市中,上市公司是否回购本公司股票,一般取决于大股东的意愿,具有偶发性、随意性和不可捉摸性。在特殊情况下,上市公司回购股票甚至带有某种“恩赐”的意味,比如市场长期低迷股价连续下跌时,一些上市公司象征性地出手回购本公司的少量股票,权当是给股民一个安慰式的交待,股民则是被动地接受这种“安慰”。而这一次,陕西创赢投资主动行使股东的权利,以专业投资者的素养敦促上市银行回购破净股,可谓有理有据,并得到了监管层的认可。如果此举能够收获积极效果,则有望为中国股市开创一个良好的先例,其示范效应将有利于推动中国股市形成责有担当的股票回购文化——上市公司在弱市中回购价值被低估的本公司股票是其中的应有之义,而这恰恰是股市生态健康的一个重要指标。
  股票市场是一个信息市场,及时、准确、完整的信息对于股票投资而言至关重要。然而,股票市场是虚拟经济的重要场所,上市公司与投资者之间信息不对称是其天然的缺陷。正因为如此,投资者基于有限信息对上市公司价值的判断有可能失真,从而导致对其股价的误判。那么,如何尽可能地改善这种信息不对称的格局呢?合规的信息披露、高质量的投资研究报告以及前往上市公司实地调研,无疑是有效的方式,但除此之外,上市公司回购或大股东增持本公司的股票,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在弱市行情下,如果某公司的股价果真被低估,该公司能拿出真金白银来回购自身股票,其释放的信息与空泛的口号相比,将更有说服力。在这方面,美国和香港股市有很多经典的案例。比如,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以及网易、盛大、搜狐、腾讯等,都曾基于本公司股价被低估这一理由而回购股票。事实证明,这些回购行为不仅提振了投资者信心,而且对相关公司股价起了良性支撑作用。
  截至目前,中国股市中有70余家上市公司的股价跌破净资产,其中不乏交通银行、浦发银行、宝钢股份、中国交建、中国中铁等权重蓝筹股。这些权重蓝筹股“破净”,既受股市低迷影响,反过来它们又进一步拖累股市下行,两者形成恶性循环。蓝筹股本应发挥的中流砥柱作用,付之阙如。尽管一些“破净”的蓝筹股公司高管也表示本公司股价被低估,但也只是说说而已,这种只动嘴巴不动腰包的做法,并不能让投资者买账。于是,一些蓝筹股公司的股价在“破净”之后再创新低,中国股市的人气也随之降到冰点。
  实际上,在具有新兴加转轨特征的中国股市,提倡和鼓励上市公司回购破净股更有必要。因为,中国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风气深厚,存在大量市盈率泡沫和市净率泡沫,国内外投资者对此多有诟病。牛市中,这一矛盾被股价上涨暂时掩盖;熊市中,这一矛盾就会异常凸显,以致股价越跌越没人敢买,因为投资者不敢相信那些貌似很低的市盈率和市净率所暗示的投资价值与安全边际,目前中国股市中的蓝筹股备受冷落就是明证。在这种局面下,即便不是从保护股东利益的角度出发,哪怕是从自证财务报表是真实的这一层面考量,也需要有一批“破净”的上市公司尤其是蓝筹股公司,拿出足够分量的真金白银来实施回购操作。
  法律并没有强制要求“破净”上市公司回购股票,监管层也无权强制“破净”上市公司这样做。从根本上看,是否回购破净股,属于上市公司自治范畴里的事情,它取决于上市公司的价值判断与财务考量,也取决于上市公司的良知与责任感。但有一点可以确信:在股市低迷的时候,勇于回购破净股的上市公司对于其投资者有更多的关怀,因而更值得信赖。我们期望,中国的上市公司在这方面能够真正有所作为。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相关新闻:
· 交锋:强制分红能否改善股市生态 2011-11-17
· 强制分红能否改善股市生态 2011-11-14
· 中国股市生态透视系列报道 2011-09-23
· 重塑中国股市生态 2011-09-23
· 中国股市生态透视之三:忽悠,忽悠,还是忽悠 2011-09-21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夏斌:人民币汇率不能一浮了之·[思想]刘宇:转型,还须变革户籍制度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证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