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对EFSF来说都不是致命的。作为应对特殊情况而设计的临时性的制度安排,EFSF从出生就存在先天不足:资金规模受到限制,存续时间也只有3年,并且,起初仅限于受到IMF资助的国家。更致命的局限是,EFSF的能力有限。” 伦敦奥运开幕前不久的7月24日,评级机构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将欧洲金融稳定机构(EFSF)的评级展望从“稳定”下调至“负面”,原因是德国、荷兰和卢森堡三国的评级展望发生了变化。 尽管EFSF仍被保持AAA评级,展望的下调依然给欧债危机的艰难救助蒙上一层阴影。上次调降发生在今年1月中旬,标准普尔继下调法国、意大利等欧元区九国评级后,果断将EFSF的信用评级从AAA下调至AA+。略显谨慎的判断是,这两次调降都将对EFSF的救助能力形成掣肘,进而增加融资难度和融资成本。毕竟,德国、荷兰和卢森堡都是对EFSF贡献巨大的国家。 其实,这两次调降,对EFSF来说都不是致命的。作为应对特殊情况而设计的临时性的制度安排,EFSF从出生就存在先天不足:资金规模受到限制,存续时间也只有3年,并且,起初仅限于受到IMF资助的国家。更致命的局限是,EFSF的能力有限。据德意志银行分析师计算,EFSF2.0加上IMF的配套额度等其他救助机制,总共只能提供7500亿欧元的资金援助;而要救助希腊、葡萄牙、比利时、西班牙和意大利,却需要11800亿欧元的资金,缺口达4200亿欧元。 那么,救得了西班牙就救不了意大利,就会成为现实而不仅仅是个调侃。欧洲需要一个逐步实现财政统一的长期机制和常规工具,既能通过及时救助防范欧元区乃至整个欧盟战略被某一国拖下水,又能配合欧盟和欧洲理事会有效实现更加宏大的战略规划。去年6月24日欧洲稳定机制(ESM)的诞生就是这一思路的具体实践。据说,这个稳定机制由3步程序组成:提供防止当前危机重演的机制;如果无法阻止危机,那就提供更强有力的流动性支持;流动性不够,出现无力偿债,将启动违约机制。 这个理想的永久性救助机制,能否在2013年EFSF到期后如期启动,仍存在悬疑。首先不能忽视的是,ESM需要欧元区各国议会的通过才能生效。尽管法国、希腊、德国、荷兰等国从今年2月份以来相继批准同意,ESM还是遇到了一个大障碍:德国宪法法院7月10日宣布将最终裁决日期延至数月之后。由于德国是ESM贡献最大国,德国的延期意味着原定的今年7月1日生效成为泡影。 由上可知,德国的谨慎不无道理。欧债危机为欧元区各国提供了一个权力分配的博弈平台,欧洲领导人争论的焦点是统一的银行业监管及存款担保机制、财政联盟及统一欧元债券的发行、政治联盟。德国总理默克尔主张先政治联盟再财政联盟,德意志联邦银行行长魏德曼主张先有财政联盟才能有银行业联盟和统一监管。这意味着,与德国的诉求差异愈大,ESM被通过的可能性愈小。并且,倘若德国反对,ESM启动必需的另一个前提条件——《欧盟条约》修正案在2013年1月前获得通过的可能性也就会降低。 另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是,ESM该如何定位?最新的报道称,欧洲央行(ECB)官员诺沃特尼(Nowotny)抛出一个ECB可能讨论给予ESM银行牌照的问题。诺沃特尼抛出这个包括欧央行行长德拉吉在内的多位官员曾公开反对的议题,更像抛出一个试探气球,德国首当其冲“躺着中枪”。第一时间,德国央行和财长发言人出面表示反对。姑且不论德国芬兰等国是否反对,这个问题直指的是ESM的定位。倘若获得银行牌照,ESM背后的欧央行就可以名正言顺地购买各国国债,并把资金源源不断地输入到各国银行。这样的结果是,ESM就从救助机制变成银行的银行。 尽管这是一个短期内收获一些掌声的设想,但其潜在的风险却不能忽略。欧央行像在玩一个货币游戏,购买大量债券,然后把资金通过ESM注入到发行债券的被救助国,然后进一步膨胀资产负债表,这些资产中不乏有毒债券。作为最大出资方的德国,所承担的风险自然也将加大。对受助国而言,即使短期有正面作用,那也只是延缓和减弱了危机爆发的时间和强度,而不是根除。 其实,再进一步说,这也似乎偏离了从EFSF到ESM升级的初衷。对当前而言,ESM的主要功用在救助,而就欧元区乃至欧盟的长远来看,ESM的主要功用则应放在防范、监督和处罚上。统一欧洲财政,是欧元区能够长久的前提;而在这个过程中,如何从制度和机制上完善ESM,让ESM在防范、监督和处罚方面发挥更多作用,则更为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