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报道称,今年上半年有27个省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速均大于其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涨幅。按照财政部财科所的说法,收入快速增长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减税,一个便是各地最低工资指导线的调整。 也就是说,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是上半年人均收入跑赢CPI的原因之一。不可否认,上半年16省市最低工资平均调增幅度为19.7%,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人均收入。但我们还要意识到,人均收入跑赢CPI还与两因素有关:一是高收入群体收入增长快,二是CPI增速创出新低。 这些年居民间的收入差距在逐渐扩大,然而垄断导致的行业收入差距,至今没有改变,垄断始终存在,新36条细则与社会期望也有很大差距。这样,垄断继续在拉大行业收入差距,人均收入之所以能跑赢CPI,垄断收入就是重要因素之一。高收入群体收入增长很快,人均收入即使跑赢了CPI,对人数最多的中低收入者来说也没有意义。人均收入跑赢CPI,另一原因在于上半年CPI回落较快,但这种回落并不巩固,不排除后面CPI出现反弹。 虽然说人均收入无论是跑赢国内生产总值(GDP)还是跑赢物价,在当前环境下都值得高兴,但我们要理性地看待各种数据的变化及各种对比的结果。因为人均收入跑赢GDP、CPI,很容易被理解为主动调控的结果,殊不知人均收入增长也存在“被增长”的情况。 众所周知,统计数据往往与公众的切身感受存在一定偏差。例如,统计数据显示人均收入增速在10%以上,而很多人的实际收入增长根本达不到10%;再比如,统计数据显示,6月份CPI同比上涨2.2%,但从上海一个“家庭账本”来看,食品价格指数远超2.2%增速,近两个月甚至高于20%。 对大多数人来说,统计数据只是一块大饼,至于多少人能吃到这块大饼,是另外一回事。在笔者看来,需要通过统计改革,一方面揭开人均收入所掩盖的不同群体的收入真相,另一方面让CPI计算细则能彻底透明起来。否则,人均收入跑赢CPI或GDP便没有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