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是深化改革的重要环节,事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对于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益服务需求、转变政府职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事业各个部门是国民经济特别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集中了我国绝大多数教科文卫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是提供公益服务的主要载体,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和改善人民群众生活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社会事业体制改革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但总体看来,社会事业领域的改革仍明显滞后于经济领域的改革,与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状况还不适应,与改革开放总体格局还不适应,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还不相适应,迫切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事业单位的改革发展。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按照政事分开的原则,改革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加快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要求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离的原则,对现有事业单位分三类进行改革。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社会事业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今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被新华社全文发布,对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提出明确要求,提出“到2020年,建立起功能明确、治理完善、运行高效、监管有力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基本服务优先、供给水平适度、布局结构合理、服务公平公正的中国特色公益服务体系。” 应该说,如何改革传统的社会事业体制,使其适应市场经济要求,是我国面临的一个重要而独特的课题。当前社会事业体制改革还相对滞后,主要表现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服务效率不高;政府承揽了过多的非基本职责,社会资本进入限制较多,发展活力不足。推进社会事业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出发点,就是更好地发挥政府和市场两个积极性,在不断满足基本公共服务需求的同时提供更多的市场化、产业化服务;进一步增强事业单位活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和经济社会发展对公益服务的需求,这也是社会事业发展实践提出的紧迫要求。 具体而言,进一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就要按照中央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把提高公益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分类指导,根据不同类别事业单位的特点,实施改革和管理;坚持开拓创新,破除影响公益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鼓励进行多种形式的探索和实践;坚持着眼发展,充分发挥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实现公益服务提供主体多元化和提供方式多样化;坚持统筹兼顾,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注意与行业体制改革、政府机构改革等相衔接,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努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着力发展基本公共服务。改革要以促进公益事业发展为目的,努力构建中国特色公益服务体系。深化改革的目的在于推动公益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更加有效地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绝不是简单地精简机构和人员,也不是为了“甩包袱”。改革要有利于公益事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事业单位服务功能的充分发挥,有利于调动事业单位广大职工的积极性,有利于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尤其要让农村及城市低收入群体的服务需求得到保障。要从保证城乡居民享有社会基本公共服务出发,切实加强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公共文化、计划生育服务、社会救助等基本服务体系建设,保证公共财政的投入,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基本服务问题得到较好解决的同时,积极发展经营性产品和服务,满足城乡居民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此外,发展基本公共服务必然要求打破公共服务领域的行政垄断机制,在发挥政策主导作用的同时,努力激活市场机制,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增加基本公共服务供给。 二是改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基本公共服务不只以经济效益为取舍标准,因而不能完全由市场配置资源。但这些服务不一定要由政府或其所属机构直接提供,以克服服务效率低、质量差的顽症。要实现供给主体和方式的多元化,即可以考虑通过购买服务、委托外包等方式,增加消费者的选择空间和提供者的竞争压力。因此,应对基本公共服务加以分类。应根据职责任务、服务对象和资源配置方式等情况,将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进一步细分:承担义务教育、基础性科研、公共文化、公共卫生及基层的基本医疗服务等基本公益服务,不能或不宜由市场配置资源的,可划入公益一类;承担高等教育、非营利医疗等公益服务,可部分由市场配置资源的,可划入公益二类。对于市场主体能够以更低成本提供同样甚至更好服务的,可考虑逐步采用购买服务的方式,这有利于动员各方面社会资源增加服务供给,形成有序竞争,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三是增加对社会事业的资金投入。要完善支持公益事业发展的财政政策,加快建立健全公共财政体系,调整支出结构,加大投入力度,着力构建财政支持公益事业发展长效机制;制定和完善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公益事业的财政政策,形成多渠道筹措资金发展公益事业的投入机制。要改革和完善财政支持方式,结合不同事业单位的具体特点和财力,对不同类型事业单位实行不同的财政支持办法,合理制定标准,实行动态调整,健全监管制度,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效用。对公益一类,根据正常业务需要,财政应给予经费保障;对公益二类,根据财务收支状况,财政可给予经费补助,并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予以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