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目前的经济形势变化?最近温家宝总理提出“稳增长还要和抓改革结合起来”。也就是说,一方面通过政策调整来稳增长;另一方面通过金融改革来开新局,相比之下,后者的意义更重大,更深远。 我们先来看货币政策调整:2011年年底,中国经济出现了增长速度放缓和物价水平涨幅回落等新变化,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政府提出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为此,中国人民银行进行货币政策快速调整。去年年底以来,所有的货币政策工具都进行了稳增长操作。一是中国人民银行三次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1.5个百分点至20%。二是中国人民银行连续两次下调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其中,2012年6月8日,中国人民银行下调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下调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
2012年7月6日,中国人民银行再次下调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下调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0.31个百分点,这是一次“非对称”降息。至此,一年期人民币存款基准利率为3%,一年期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为6%。三是中国人民银行灵活运用公开市场业务,通过逆回购操作,向市场注入流动性。四是2012年1—5月份,金融机构人民币新增贷款接近4万亿元,超过去年同期水平。 我们再来看中国金融改革:一是利率市场化改革加快。
1996年,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正式启动。1999年9月,中国基本实现了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的利率市场化。2004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放开了对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的上限管制,对贷款利率实行下限管理,下限为贷款基准利率的0.9倍。
2004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放开了对金融机构存款利率的下限管制,对存款利率实行上限管理。最近,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步伐进一步加快,中国人民银行在降息的同时,进一步扩大存贷款利率的浮动区间。
2012年6月,将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调整至基准利率1.1倍;将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8倍。
2012年7月,将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至基准利率的0.7倍。 二是汇率市场化改革加快。1994年,中国汇率市场化改革进程正式启动。此后,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经历了四次较大的调整。
1994年4月1日,中国第一次汇改,建立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规定人民币汇率的浮动区间为0.3%。2005年7月21日,中国第二次汇改,建立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以篮子汇率为参考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规定人民币汇率的浮动区间从0.3%扩大到0.5%。
2010年6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重启汇改,进一步增加人民币汇率弹性。
2012年4月16日,中国人民银行进一步扩大汇率浮动区间至1%。由于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不断扩大,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市场单边升值的预期,人民币汇率开始出现小幅、双向浮动。 三是打破金融垄断。
2005年2月,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又称“非公经济36条”。 2010年5月,国务院出台了
《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新36条”,鼓励民营企业和民间资本进入到包括金融、石油和公共事业在内的垄断领域。
2012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与相关部委一起,建立了温州金融综合实验区,提出了推动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的整体方案。
2012年5月,银监会出台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实施意见》,提出了3个“持股比例”,即民营企业参与城市商业银行风险处置的,持股比例可放宽至20%以上;通过并购重组方式参与农村信用社和农村商业银行风险处置的,允许单个企业及其关联方阶段性持股比例超过20%;支持民营企业参与村镇银行发起设立或增资扩股,村镇银行主发起行的最低持股比例由20%降低为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