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十年房价上涨的历史,就是“房屋供应过剩论”持续延烧的历史。某些负责或参与房地产业监管的行政部门,是这种过剩论的倡导者或支持者。它们借用一些片面的统计数据,不断地作出“房屋供应业已过剩”的判断,并据此频繁地对房地产业展开“预调”和“微调”。的确,城市化飞快展开的这种“大阵仗”,可能很少有人亲身经历过,因而,不能指望任何人从一开始就有正确的认识。然而,我们的悲剧在于,如果某些部门和某些领导的认识不能进步,则大家就永远只能在政策的框框内打转。而政策的制定缺乏周密思考和长远部署,任凭主观印象办事;政出多门,思维肤浅,举措轻率,相互矛盾;不是一日如此,而是长期如此。房地产调控中的种种教训,值得予以认真总结。 对于供求数量的判断,是一件复杂而又充满争议的事情;即使专业的经济学者,往往也并不知道如何下结论。可是,我们经常看到,一些人把供应量或需求量除以或乘以人口数目,或者把产量与历史数据一比较,或者简单地观察一下库存数据,结论就出来了。他们自信得很,果断得很,行动也格外迅速。在一些工业专家的领导下,一些政府部门具有控制供应量的悠久传统和特殊嗜好。记得五六年前,当铜价刚开始上涨时,国内业界一片不解,许多人都在困惑地发问:“铜的供应并不紧张啊!?”结果是铜价大涨特涨。又如,在多晶硅价格经历了疯狂上涨之后,数年前开始暴跌,部分国内生产企业陷入了经营困难之中;这时,工信部就开始出面约谈企业,搞什么“行业准入”,约束产量,限制竞争。殊不知,这个“跌价——竞争——优胜劣汰”的过程正是市场经济展现其良性作用的大好时候,企业的体质正是在这个阶段才真正得以提高的。妄图取消这个阶段的人,是完全不理解市场经济的。 回到房地产业。我们可以发现,“房屋供应过剩论”其实一直在指导着调控工作。由于有了这个基本判断,土地供应遭到严格控制,开发商的正常融资活动则很早就被限制起来了。政策制定者们认定,房价走势随时会逆转;一旦逆转发生,暴跌就会上演,银行随之就会陷入麻烦之中。所以,房价越是上涨,他们就越发焦虑和恐惧,于是就越发限制供应;越发限制供应,则房价就越发上涨;恶性循环就这样发生了。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内,需求被忘记了。在好心的亲民政策之下,政府似乎不“忍心”限制按揭贷款的发放,需求管理政策与供给管理政策不是配对的;恰恰相反,“控制供应”与“放开需求”相配对,计划与市场就以这种最为错误的方式“结合”起来了。结果是,供应长期地落跑在需求的后面。 限购政策实行以来,投机性的需求终于暂时得到了遏制。然而,过剩论在这种情况下又取得了新的表现形式,这就是所谓“稳定房价”的政策。前期的提法是“抑制房价的过快上涨”;如今的政策目标则是“软着陆”。政府设想了一条缓慢下降的价格曲线,并且要动用行政力量来实现它。顺便强调一下,“价格变动要缓慢”,这种未经深思熟虑的肤浅意图,如今已经在广泛地影响着我国经济政策的制定。人民币的缓慢升值催生了资产大泡沫,伤害了经济发展的后劲;要求股票价格走势平稳的政策也已经严重打击了投资者的积极性;现在,这种思想又用来管理房价的下跌。 具体办法仍然是控制房屋的供给。大批国有企业已被勒令退出房地产开发业务。诸多措施当中最令人叫绝的,则是限制房屋二级市场的成长,限制房屋的卖出。具体办法是增加征缴各种税费,尤以开征房产交易营业税的举措最为典型。这一政策实际上在调控初期就推出了。2005年,政府规定,凡是购房后持有不足2年就卖出的,全额(5.6%)缴纳营业税;超过2年的,免征营业税。在最近的这轮调控中,这一政策的错误不仅没有被觉察,上述最短持有期反而被延长到了5年。这条政策的含义为,面对这些年间房产大牛市的形势,政府公开地、强制性地鼓励业主捂盘和囤积,防止那些非自用的多余房屋回吐到二级市场上,防止它们流转到需要住房的人们手中!房价飞涨,就要打击囤积,疏通流通渠道,怎么能鼓励和强制房主囤积居奇呢?这是促使房价上涨的方法,而不是降低房价的方法。这条政策反过来如下:2年(或5年)内出售房屋,免除营业税,过期则要全额征收。假如作这样的规定,倒还靠谱一点儿。考虑到这些年政府和全社会试图遏制房价的强烈愿望,这种南辕北辙的政策是什么意思呢?这难道不是自己在跟自己较劲儿吗?这种水平的政策,让人怀疑在相关政策的制定者们中间,如今究竟有没有专业经济学者参与其中?一位供职于中央政府的参谋人士,不久前主动吐露了他的心声:“应将现行的‘限买’政策改为‘限卖’政策……若买房后一年就卖,国家收缴差价的95%;两年后卖,收缴差价的85%;以此类推,随时间递减。”这位参谋也许恰巧对上述政策出台的原因提供了一个说明。这种理论错误的性质和程度是极为严重的,是不可容忍的;这已经超出了学术讨论的底线,违背了最为简单的经济法则。任用这样的人来制定经济政策,与调陈永贵进京、让张铁生当模范有什么区别呢? 房屋二级市场就这样被五花大绑起来了。据统计,各种税费现在已经占到房价的30%~40%。过去十年间囤积在购房者手中的房屋如今被牢牢地锁在笼中;想买房子的“刚需族”,只好去追逐那些已经因此而减少了的房源。一个国家的经济政策,就这样不分青红皂白地、长期地、一以贯之地限制商品供应。政府惩罚开发商,惩罚炒房者,其实这样的政策大大保护了他们,尤其是保护了那些既得利益者,妨害了业内的公平竞争。城市化还要继续,可未来可获得的房源并没有如期增长。在观望了两年之后,房地产市场现在又复归上升,这也就很容易理解了。 “软着陆”的如意算盘是荒唐可笑的。这就好比一个人生了重病,有人却说:既然病了,干脆就多病些日子吧!衡量资产泡沫,不仅要看价格的涨幅,还要看价格在高位持续的时间和成交量。房价在高位呆得越久,则金融风险就越大。反之,如果取消种种限制供应和交易的政策,任由房价下跌,那么,市场就会在低位迅速重归活跃,房地产业对建筑、建材、装潢等众多行业的带动作用就会得以继续。 一个行业上升了,国家不要见财起意,推波助澜,还美其名曰“宏观调控”。这不是调控,而是恰恰忘记了调控,忘记了调控者的正当责任。假如出于保护银行的理由,不叫房价发生应有的下跌,这是不对的,这对广大消费者是极为不公正的;这也不是“爱护”金融业的正确方法。不能把社会公众分为两类人,一类人有权享受大幅度的优惠性住房,另一类人则只能贷款购买高价房屋。这是“错误政策引起错误政策”的一个典型例子。政府的政策意图有时候实在令人困惑。如果的确想把房价降下来,根据本期和前一期的论述,办法其实相当简单,首要之点则在于纠正过去的一些错误政策。现在就看相关部门是否愿意这样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