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阿迪达斯大中华区总部表示,将关闭其位于苏州的在华惟一直属工厂,原因是“出于重新整合全球资源的策略考量”。业内人士分析指出,不断上涨的成本可能是阿迪达斯关厂的重要因素。“阿迪达斯公司在缅甸工厂工人平均月工资是130美元,折合约800多元人民币,而在苏州,大约是3000元人民币。” 阿迪达斯并不是惟一一家关闭在华工厂的跨国公司。早在2009年3月,耐克就叫停其位于江苏太仓的在华惟一鞋类工厂。另据耐克年报显示,2001年鞋类产品生产中,中国工厂占了约40%,排名全球第一,2005年这个数字降至36%,2010年则进一步下滑至34%。相比之下,耐克在东南亚的产能却一路高歌猛进,从2001年13%发展至2010年37%。 “水往低处流”。跨国公司制造基地向成本更低的东南亚和印度等地转移似乎正成为趋势,这不仅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也倒逼中国制造业加快转型升级。 在过去30多年中,我国制造业凭借廉价资源和劳动力,参与到国际分工当中,赚了一些钱。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内外的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制造业面临重大挑战。短期看,遭遇经济下行、出口疲软、用工成本上升、订单外流等近忧;长期看,则面临发达国家占据产业链高端、把控先进技术,后起的东南亚、非洲国家低成本生产优势更为明显的远虑。旧模式已行不通,而新业务却未成型。“青黄不接”、“等米下锅”可能是时下大部分制造企业面临的共同问题。 问题何解?关键在于加快转型升级。在转型升级过程中,日本制造创造了“精益生产”模式,德国制造则以品质风行世界。这些都是制造业转型可资借鉴的案例。当下,制造业必须摆脱依靠外来订单的路径依赖,要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战略基点,着力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大力增强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提升知识、技术转移和规模化生产能力,积极构建完整的创新体系和现代产业体系。通过技术、管理和制度全方位的创新带动产业升级。 具体来说,当下制造业发力方向有三:一是产业转型,包括从OEM、ODM转为自主品牌、向供应链上下游拓展、相关产业多元化发展、大力提升新产品研发能力等。二是盈利模式的转型,包括从卖产品到卖服务、从卖单一产品转向提供成套产品或整体解决方案、从销售自主产品,转向建立行业产品的贸易枢纽等。三是运营模式的转型,包括由单一工厂变为多地点、多工厂运作,纵向一体化转向横向一体化等。 对于制造企业来说,转型升级是发展路上的“必答题”。转型过程必然是痛苦和充满风险的,中间也会有企业倒下。但要明确的是:不转型风险更大,困难更多。阿迪达斯关厂警钟犹在耳畔:与其坐失机遇,不如奋起一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