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摇篮到坟墓”,国外健全的保障体系曾令国人羡慕,如今我们自己也有了从出生到终老各个阶段生存与发展所需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日前,我国首部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总体规划正式发布。 此规划出台正值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稳增长的要求迫切之时。如何着手启动内需、刺激消费,各方莫衷一是。回想2009年的“保增长”,政府推出4万亿元投资,“铁公基”等基础设施的“硬投入”成为投资的重点,这些“短、平、快”投资,能迅速见到刺激效果,却不能解决中国经济长期存在的问题,转变发展方式依然刻不容缓。 此次为“稳增长”,肯定不能走老路,基本公共服务总体规划的出台正逢其时,表明政府要提高广大群众的生活质量,在百姓的民生等“软环境”加大投入,在最基础、最核心的公共服务中增加政府投入。 从长期来讲,保障基本公共服务不仅是保民生举措,对稳增长、调结构也有重要意义,有利于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这次的规划是“十二五”时期的规划,其出台又处于应对经济下行的关键时期,意义不同寻常。在医疗、养老等方面,如果老百姓有了基本安全保障和稳定预期,就会敢于消费,进而拉动内需。 此次规划,为地方政府转变职能明确了方向,为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开出“新菜单”,提供了公共服务的行动指南;也标志着中国在进入经济社会加速转型的关键时期后,把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从理念上升为国家实践。基本公共服务是最基本的民生需求,享有基本公共服务是公民的权利,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是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底线”。规划明确提出,将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纳入对地方政府的“考核”,就是希望公共服务切实成为各级政府新的发力点。当各级政府从追求GDP进而注重追求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时,社会和谐度、百姓幸福度提升可期。 近年来,中国基本公共服务的制度框架已经初步形成。但在基本公共服务向前探索的过程中,大多由各个行政主管部门推进,不免有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之嫌。这次规划顶层政策设计,对项目、对象、覆盖面等明确了国家基本标准,尤其考虑到了城乡差别,主张向基层和“弱势群体”倾斜,向农村、边远、贫困地区倾斜,这无疑有利于形成公平和包容性的增长方式,提高社会的凝聚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