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圣贤认为,人类是自然发展的衍生物,人类社会的规律是自然规律的反应,社会规律或价值规律建立在自然规律基础上。如果将古人的意思用现代词语进行解释,成功的企业家能够顶天立地、能够和谐内外关系,无愧于天地良心,尊重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或价值规律。这样的企业家主导的企业,才是价值投资者寻找的目标。 价值投资,是坊间流行的讲法,无论是对机构还是普通投资者,这个词汇,已经成为口头禅。中国古代人觉得做人做事是否有价值,得看是否处理好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处理好自然关系,即二加人字,上下结构即成为“天”字,其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处理好人间的社会关系,即人要立得正,即人旁加二,左右结构成为“仁”字,其最高境界即成为“仁人”。孔子主张尽人事以应“天”事,处理好人间事务,就是顺应自然规律,就是尊重价值规律。具体讲来,价值投资者可从五个维度考察企业家,如果企业家符合五个维度的条件,可以考虑将这家公司纳入重点组合的菜单中: 首先,孔子认为“仁”的核心价值首先是“爱人”。孔子认为,一个企业家能否成功,重点是是否有“爱人”之心。“爱人”者才能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关系,才能形成各种社会关系的合力,才能“泛爱众而亲仁”,才能将资源、政策、管理、技术、产品、市场间的关系向“爱人”的方向上发展。因此,具有“仁”心爱心的企业家,不会搞跨越式发展,明白“企者不立,跨者不行”的道理,不会为了追求企业利益最大化而忘记社会公义。孔子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自利利他即君子,只求私利为小人。现代社会对经济经营单位定义为“公司”确实比“企业”好。公司者,是用系列契约集合起来为公众利益服务的经济体,公司只有满足公众或其他机构和国家利益才能获得自身利益。 其次,孔子认为“仁”的核心价值是“克己”。“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了实现克己复礼,孔子提出企业家要遵守“四非原则”:“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即将企业家的言行约束在一定的行为规则的框架内。如果真正能够做到“四非原则”,企业家的行为就有底线,企业家也就构建了自我保护的“防火墙”。在唯物主义统治人们精神的时候,在物欲横流的时候,在“商品拜物教”盛行的时候,“克己”的品德企业家作为资本人格化者自我约束的自我修养的功夫,这是公司品牌建立的前提条件。因此,如果能够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的君子企业家,就不会在产品数量或质量上造假,就会克制自己私欲的膨胀。 第三,孔子认为“仁”的核心价值是“忠诚”。孔子认为,成功的企业家应当做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在日常生产经营中能够“恭、宽、信、敏、惠”的话,就会达成“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的良好经营环境,上下左右和睦而团结。企业内部是契约集合体,企业与国家的关系事实上也是通过法律关系而形成了“契约”。契约成立与执行的前提是企业家对法规的敬畏,具体表现为企业家忠诚于自己的事业,遵纪守法;忠诚于供应商与客户,及时履行契约;对自己员工实现恕道,提供健康安全的工作环境和合理的福利与薪酬保障;员工忠诚于自己的职业,不使奸耍滑。只有相互忠诚的气氛中,感恩与报恩之心、信诚关系自然生发,公司的产品质量才有保障、市场发展才有可能。 第四,孔子认为“仁”的核心价值是“达人”。孔子认为,处理好与他人关系,是企业家的基本素养。要处理好他人关系,企业家本身是个有“德”之人,德者,得也,能够让他人得益者,才是有德之人,才会号召人,才能聚集人,才能通过人才带来信息、资源、资金、机会,才能让生产要素转化成可观的利润,才能让公司经营正常而可持续发展,即出现“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的良性循环情景。因此,儒家一直坚持“德者本也,财者末也”的观念,认为“财聚人散,财散人聚”是企业发展与失败的内在道理。企业家如果形成“已立立人,已达达人”的心境,即助人为乐的心境,在达人中也自然达己。 第五,孔子认为“仁”的核心价值是“无怨”。孔子说“逝者如斯夫”,自然规律、社会规律、价值规律外在表现为如江河之水一样周期波动,企业家的认知、情绪、判断或决策会与自然规律或社会规律间存在时差或位差,时差或位差越小,则成功率越高,时差或位差越大,则失败的概率越大。只要是人都有七情六欲,都可能因知识、胆识、素养不足而判断失误造成失败。无德者会怨天怨人,将失败的责任推诿客观原因或他人,但真正的企业家,真正有德者,“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企业家要在遇到挫折时不推诿、不埋怨,反诸其身,寻找自己在管理上、在认识上、在待人接物上的不足,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不断总结经验,防止第二次出现错误,从而缩小公司经营活动与宏观经济或行业景气周期的时差或位差,从而回避政策或市场危机带来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