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暑假来临。近年来,暑假参与“实习”的队伍似乎越来越庞大,并且呈向低年级发展的倾向。 大学生的暑期社会实践向来是媒体关注的焦点。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网易新闻中心,曾对1352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9.9%的人认为现在大学生过早职业化现象普遍。而对于“你周围的大学生什么时候开始实习”这个问题,选择大三的人占34.2%,选择大四的人占25.4%,23.1%的人表示不固定。值得注意的是,11.9%的人选择大二,5.3%的人选择大一。 中国孩子一直都是在家长与学校的庇护之下成长,应试教育下,学生很少与外界社会真正接触,学校与社会、社区的联系也不紧密,学生们缺乏实践锻炼的机会,在经济上也大多依赖父母。等到好不容易考上大学,几年毕业之后,学生们又会立刻走向社会,走上工作岗位,从多年的学习者一下转变成了劳动者,如果能在大学里接触一下社会,也算是个过渡。但社会有批评认为,大一新生暑假实习是“过早职业化”,不应提倡。 笔者不太赞同这个说法。李开复曾在其博客中说,在美国,学生打工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他在哥伦比亚大学读书的时候,大约一半的学生都在“勤工俭学”。他上大一的时候因为没有工作经验,只能申请到家教的工作,到了大二以后又经历过不同的打工经历,回顾这些打工的经历,几乎每一次都会留给他不同的感受和经验,每次都会在不同的程度上增进他对社会的了解。无论是成功的喜悦、失败的挫折、被拒绝的悲壮、被夸奖的开心,都不知不觉让他调整着自己迈向社会的步伐。 再者,我所理解的“职业化”,它是一种工作状态的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它包括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其中职业精神是最难做到的,涉及对自己从事的职业的真诚、执著与坚守。笔者以为,学生毕竟还是在校生的身份,离真正的职业人士还有很长的距离,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就是在不断地摸索,不断地尝试,探寻最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逐渐培养自己的“职业化”,就需要这样的摸索过程。 说大学生就业压力大才催生了大一新生投入社会实践,这只不过是一个侧面罢了。多元化时代,每个大学生的选择也越来越不同,我们不能强求每一个大学生都要稳坐象牙塔内,一心只读圣贤书,况且,走进社会,多接触、多了解这个社会,获取书本之外的直接经验,无疑也是一个开阔眼界、认识社会、寻找到自己真正兴趣所在的好时机。 外出实践和读书学习并不冲突,需要的是掌握平衡。况且,社会实践也是对在校学习的一种补充和延伸,大一新生暑假出去实习没什么可惊讶的。然而,另据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进行的一项调查(2320人参与),73.0%的人认为“大学生实践时间短,流于形式”;62.7%的人认为“学校缺乏对大学生实践的指导和支持”;58.8%的人认为“大学生社会实践功利性强,与宣传报道或评奖挂钩”;54.4%的人认为“大学生自己联系实践单位有困难”;52.8%的人认为“大学生社会实践过于盲目,针对性差”;39.6%的人认为“社会实践存在安全问题,学校的压力大”。 由此看来,更现实的问题是如何保证大学生实践的有效性,而非流于形式化。当前,学校能够安排的暑期实践岗位少之又少,而大学生自己联系实践单位有困难,这就造成了很多社会实践没有规划性、目的性,大学生所学的专业与实践毫不相关,无法保证社会实践的含金量。因此,如何充分利用好暑假时间,值得学校和教师们进一步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