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的国新办发布会上,民航局局长李家祥分析延误原因,认为人为因素更突出。据民航局调研,去年的航班延误,航空公司原因占比近40%,流量原因占27%,其他原因包括天气、机场改扩建等。 天上飞的和地上跑的,在运行道理上不无相通之处。航班延误,与城市拥堵一样,一方面是运行主体急剧增加与交通资源相对有限的矛盾,车多路少容易堵,航空公司多了,班机飞得多了,而航线资源却很短缺,就会造成空中拥堵,让飞机徘徊在浮云之上,急煞手捏机票的乘客。 另一方面则是社会需求旺盛与管理运营滞后的矛盾,堵车往往折射出城市规划、交通管理等方面的不足,而航班延误背后,也有空域管理不科学的问题,比如一些航路使用效率不高,一些航空公司虚占航线,航班放行联动机制缺失,这些都加剧了空中拥堵、增加了航班延误,也凸显了空域改革的紧迫性。 但更为重要的,还在于航空公司自身的问题。无论是民航局的调研结果,还是公众的普遍感受,一些航空公司运营水平不高、服务质量不够,人为放大了航空延误频率,也恶化了乘客对航班延误的心理感受。很多时候,航空公司和机场方面在航班延误后对乘客服务不到位、安置不妥当,导致一些乘客情绪激动,甚至引发维权冲突。 从更深层面看,航班延误背后,存在乘客与航空企业的利益博弈,如何兼顾二者诉求,实现互利双赢,考问着航空业的发展品质。航班正点,关键在于航空公司运营给力。在这方面,日本航空公司的经验值得借鉴。为了准点起飞,公司确保精细严密的运作。即使发生延误,航空公司也会及时、主动、详细地向乘客做出解释并道歉,还会按照规定尽快安排乘客的食宿等,因而几乎没有出现过因延误引发的冲突事件。 当前,中国航空业正处于起飞阶段,许多航空企业还体验着“野蛮生长”的快感。随着航空改革的推进,产业的升级,乘客需求的提升,对运营质量、服务水平的要求也会水涨船高,企业如果不及早转型,只怕延误的不只是航班,更有纵横天地间的发展机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