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金融危机对西方人心理产生了很大冲击。比如,前些天《华尔街日报中文网》就刊登了一篇文章:《毁灭资本主义的十大泡沫》,文中列举了医疗泡沫、政府泡沫、CEO薪酬泡沫、不平等泡沫、债务泡沫、全球失业泡沫、油价泡沫、风险泡沫、缓慢增长泡沫、自私的美国泡沫等十大泡沫,认为这些泡沫合成一起,足以毁掉资本主义。 其实,资本主义诞生至今遭到的质疑不断。最典型的是19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学说。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就看出了资本主义的一个危机表现形式,即不断扩大的生产能力与劳动群众有限的支付能力的矛盾。为什么劳动群众的支付能力有限,不足以消化所有的产能?马克思的解释是资本家的过度剥削,将原本属于劳动群众的工资据为己有。收入的不平等,最终造成了内需的匮乏。 实际上,这次美国次贷危机的根源,我们也可以追溯到美国各阶层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根据IMF前首席经济学家拉詹的统计,1970年到2007年,美国收入前1%的人口,其所得占国内总收入的比例由8.9%上升到23.5%。收入前1%人口的工资增幅要比后10%人口高出65%。收入差距扩大,中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广大的无产阶级不满意,要骂娘,执政党要丢选票,如何办?克林顿提出“居者有其屋”,政府补贴收入不足的群众购房;小布什利用低息政策,放宽信用标准,让不满足贷款条件的群众也可以按揭购房。十年的民粹主义吹大了次贷这个泡沫。 但是,收入分配不平等在资本主义固然存在,但绝不是资本主义的专利。资本主义之前的封建社会与奴隶社会,收入分配更加的不平等。奴隶、奴仆也配跟主子谈收入分配?所以,我们才会看到18世纪大英帝国的贸易难题:中国的丝茶潮水般地涌入英伦,而英国的货物愣是一点也卖不到中国去。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解释到:大清帝国的平民是如此的贫穷,比我国最穷的阶层还要困苦数十倍,哪有什么需求可言。只可惜彼时没有WTO,两国无法协商搞再平衡,英帝国只好求之于无耻的鸦片了。 按照经典经济学理论,资本回报存在边际递减规律,万有引力会将任何过高的资本回报拉回到均值水平。资本又是稀缺的,绝大部分人的初始资本拥有禀赋是大致相同的。因此,按照资本主义内在运行规律,其结果应该是制造出一个大比例的中产阶级阶层出来。少部分运气特别好、初始禀赋特别好或者运气特别差、禀赋特别差的人成为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19世纪之后的资本主义在马克思的质疑声中,经历了自我完善,制造并争取到了绝大多数的中产阶级的拥戴,才最终成为20世纪的主流思潮。 资本主义之所以能最终取代封建主义并站稳脚跟,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它尊重个体权利,尊重平等自由精神,解除了封建主义强加于人的种种枷锁。现在资本主义步入困境的原因也正在于这种平等精神逐步消退,垄断趋势开始抬头。垄断有自然经营垄断,有自然资源垄断,还有权力垄断。第一种情形不足为虑,上世纪90年代微软如日中天,曾引得各国政府焦虑,但今天已经被谷歌、Facebook等后起之秀逼得步步后退。真正对个人的权利造成损害的是后两者,尤其是权力垄断所带来的后果。这种情形之下,原本属于个体的正常所得,被权力垄断者与寻租者瓜分,从而造成“富者田连阡陌,而穷者无立锥之地”的窘境。这种现象在19世纪的丛林资本主义诞生,在21世纪的寡头资本主义再现。 消除这种风险,资本主义需要再次自我完善,而不是唯民粹是瞻的放水、放水、再放水。止痛药可以止一时之痛,但未必止一世之痛。只可惜,改革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5月份美国上市公司利润占GDP比率接近11%,创历史新高,而另一方面员工工资占GDP比重却降至44%,弱复苏再次以压缩平民工资为代价得来。这样的结果,也难怪右翼报纸《华尔街日报》要刊登毁灭资本主义的十大泡沫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