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下而上”的区域性改革试点,并不能代替“自上而下”的整体性改革,因为金融市场是统一的全国性市场。
中国人民银行于7月5日晚宣布自7月6日起下调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这次降息距上次6月8日的类似操作相隔不到一个月。在第二季度宏观经济数据发布之前,一个月时间内两次降息,无疑表明了国家“稳增长”的意愿和降息周期的来临。从两次非对称降息和扩大存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特点,也可看出政府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的决心。
之所以要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主要是目前的利率制度不符合中国经济发展的方向。首先,利率的非市场化会扭曲宏观经济结构,比如实际负利率导致资产价格如房价过高;其次,人为压低存款利率,普通储户利益受损,加大了贫富差距,这与政府缩小贫富差距的努力相违背;第三,利率的非市场化,不利于利率这一重要货币政策工具功能的发挥,致使中国的货币政策更多地依靠存准率、信贷规模、存贷比等数量型手段;第四,在利率管制之下,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是利差收入,这导致银行竞争压力和生存压力偏小,不利于中国银行业服务质量的改善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实现税后利润高达1.25万亿元,同比增长39.3%,其中利息收入是银行利润增长的主要来源。
持续推进的利率市场化无疑会给商业银行带来多方面的压力。首先将考验银行的综合定价能力,银行必须在利差缩窄甚至没有利差的情况下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第二,促使银行提高对小微企业和广大储户的服务水平,推出更多的理财产品和精细化服务;第三,利率市场化对银行的综合风险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银行必须持续改善管理能力。
当然,金融改革的内容广泛,绝不仅限于利率市场化。从两个大的方面看,中国金融体系对外需要进行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放开资本账户,促进人民币的国际化;对内则要进行农村金融制度改革,解决民间借贷、民间金融的问题。从今年以来各项改革试点情况看,上述领域已都有所涉及。
譬如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点的目的在于使民间金融阳光化,通过金融体系对内开放、构建多层次金融体系,来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贷款难的问题。金融银行业对内开放,就是要让民间资本来兴办小型金融机构,让非正式金融机构慢慢纳入正式金融系统,使中国的金融体系多元化、多层次,满足实体经济多元化、多层次发展的需要。
而在深圳前海先行试验区所开展的试点,重点则是推进人民币场外交易市场发展、资本项目开放和利率汇率形成机制市场化。试点的主要内容包括:加快推进深港银行跨境人民币贷款业务试点,利用香港低成本人民币资金,支持前海开发开放和重点产业发展,争取更多前海地区和金融机构在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等。
可以预计,上述诸多方面的改革试点,都将为中国金融体系的整体改革积累可贵的经验。但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这种“自下而上”的区域性的改革试点,并不能代替“自上而下”的整体性改革。因为金融市场是统一的全国性市场,不可能画地为牢,过分强调解决地方性、局部性问题。一旦金融市场画地为牢,结果必然是强化地方政府的行政管制,与以市场化为核心的金融改革方向背道而驰。
中国的金融体系改革更需要顶层设计和一系列配套制度改革。中国的金融改革必须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全局性的配套改革、整体推进。(作者系亚洲开发银行驻中国代表处高级经济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