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证券及市场管理局近日宣布,将对三大国际评级机构标普、惠誉和穆迪展开调查,以确定其此前对欧洲银行业评级过程是否足够严格和透明,预计调查将于年底前结束。 欧债危机爆发以来,欧元区深受国际评级机构降级困扰,尽管各方面采取了部分应对措施,至今收效甚微。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为维护国际金融秩序和经济环境的稳定,主权信用和银行业信用评级不可或缺,但为了及早建立公正、公平、透明的国际竞争环境,打破三大评级机构垄断局面势在必行。 2009年12月,标普、惠誉、穆迪三大评级机构同时下调希腊主权评级,导致欧债危机正式爆发。此后,在欧盟着力采取措施治理财政和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三大评级机构轮番下调欧元区成员国主权信用等级和银行业评级,几乎阻断了高负债国在资本市场的融资生路。长久以来,在欧盟经济法规、买卖合同以及投资委托书中,信用评级都占据重要位置,一旦被评级机构降级,市场将按照行业惯例或政府法规,大规模抛售其债务,这种严重后果任何政治势力都难以左右。 为此,欧洲各国政府在努力不被降级的同时,试图加强对三大评级机构的监管,尽可能淡化评级机构对市场的影响力。2009年9月,欧盟出台了《信用评级机构监管条例》;2010年6月,又设立了欧洲证券和市场管理局(ESMA),要求在欧盟范围内开展业务的信用评级机构,必须在ESMA登记注册,并接受ESMA监管。此后,欧盟还表示要出台更具体的措施,禁止国际评级机构就接受救助的欧盟国家发布主权评级报告;尤其要求对正在同国际救援组织谈判、或已经接受国际援助项目的国家给予特殊对待。此外,欧盟官员提议立法,将目前监管法规中可能引发对评级“机械性依赖”的条款删除,同时要求成员国金融机构采用公开招标方式,定期更换企业的评级机构。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些措施大部分没得到落实。此次欧盟对三大评级机构进行调查,是欧洲证券及市场管理局成立以来首次履行监管职责。 近些年来,三大评级机构遭到国际社会的广泛批评。首先是在本世纪之初的那些年,三大评级机构对金融市场结构化产品和金融机构信用做出了过于乐观的评级,导致以美国次级抵押贷款为首的金融衍生品肆意泛滥,造成2008年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其次是在欧债危机爆发后,它们又表现得过于悲观,大范围下调欧元区国家主权信用和金融机构信用等级,推高市场融资成本,一定程度上对欧债危机起到了推波助澜作用。 即便如此,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信用评级是金融市场不可或缺的重要服务项目。直至目前为止,投资者在购买主权债券、公司债券以及其他金融产品前,主要还是依靠三大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恰当的信用评级,能对国家债务以及金融机构承担风险的范围设定提供有效依据,用最直接的方式把投资风险展现在监管者和投资者面前,对市场起到金融监督和风险警示作用。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在国际信用评级市场引入公平竞争机制,打破目前三大评级机构的垄断局面,使评级机构切实为自己的评级调整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而不是任由他们凌驾于全球经济之上。 对于中国而言,一直以来,我国海外上市公司的信用评级也基本掌控在穆迪、标普、惠誉三巨头手中,不排除信用评级机构有意降低我国企业评级、压低企业上市发行价的现象,使境外投资者额外赚取我国企业利润。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以及全球外汇储备规模最大的国家,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和对外投资都在不断扩大,在信用评级的定价功能日益强大的当下,如不能尽早掌握信用评级话语权,国家利益将不可避免地蒙受损失。 目前,我国全国性的信用评级机构仅有大公国际一家,但缺少国际认知度。为扶持本土评级机构发展,我国政府应出台一些具体措施,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国际信用评级,在实践中提高社会认知度,努力积累我国评级机构的良好信誉。此外,政府在研判国际经济形势时,既要参考国外评级机构信息,也应注重采纳国内评级机构的建议,减少对国外评级机构的依赖。 国际信用评级市场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由最初的数百家机构演变为今天穆迪、标普、惠誉三足鼎立的局面,有失公允的信用评级在阻碍一些经济体复苏的同时,其产生的巨大利润完全被美国一家独吞。为打破这个僵局,目前欧洲、日本等经济体都在研究发展自己的评级机构,我国也应抓住全球经济变革的好时机,加快自己信用评级体系的建设步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