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息虽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经济下行压力,但并非经济转型和充分就业的特效药。要真正实现稳增长的宏观调控目标,力促服务业发展应是一大关键所在。 服务业既是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突破口,也是经济增长的稳压器,更是承载就业的一大平台。多年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较大程度上依靠投资驱动,而投资驱动的背后是资本密集型的重型制造业和基础设施建设,这种发展模式给人们留下的印象是“高污染、高消耗、不经济、不安全”。就实际情况而言,这种发展模式的确遭遇了自然禀赋和现金流的瓶颈。从发达国家的成长路径来看,从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向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过渡,是一个国家进入发达经济的必由之路。中国要发展环境友好型的绿色经济,“低污染、低能耗”的现代服务业是一个主要方向。 其实,不但中国经济转型的方向在于此,中国经济的增长潜力也在于此。服务业占GDP的比重是衡量一个经济体发达程度的重要指标。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发达国家服务业占GDP的比重普遍在60%以上。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十二五”规划纲要来看,到2015年,我国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将提高至47%,第三产业的产值规模将达26万亿元,前者的复合增长率达到8.9%,明显要高于同期GDP的预期增长率(7%),也高于农业和第二产业的预期复合增长率(5.5%左右)。然而,47%的目标仍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服务业的发展潜力仍然巨大。 稳定经济增长要靠服务业,充分就业、维持社会稳定更要靠服务业,服务业承载着稳定就业市场、托起就业平台的使命。据一些研究机构统计,目前服务业就业人数占全社会就业人数的40%左右,服务业可能在短期内成为就业人数最多的产业。随着“刘易斯拐点”的到来,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不可避免,劳动力密集型的制造业也将随着资本边际收益率的下降而开始走下坡路。在这个时候,大力促进服务业发展、稳定就业市场应该是宏观调控的必然选择。 稳定经济要注重服务业发展大计,这个发展大计就是放松政策管制,充分发挥民间资本力量。服务业企业大多是中小企业,它们在融资渠道与经营环境上都无法与国有大中型企业相比,但它们在市场竞争中展示出了旺盛生命力。如果能在融资渠道上更多予以支持,在经营环境上更多破除制度性约束,在市场监管上更好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服务业将焕发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