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法律风险,是指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由于未能按照法律规定或合同约定行使权利、履行义务,或者由于外部法律环境发生变化但不能作出有效应对,而对创业活动产生负面法律后果的可能性。根据引发法律风险的因素来源不同,创业法律风险可以分为外部环境法律风险和创业实体内部法律风险,前者指创业外部市场环境、法律环境、政策环境等因素引发的法律风险,后者指创业实体内部经营、管理、决策等行为引发的法律风险。从创业活动展开的不同阶段看,创业法律风险可分为创业实体的组织形式选定及设立的法律风险、创业实体内部日常管理的法律风险和创业实体运作过程中市场经营及商业活动的法律风险。从创业活动的内容看,创业法律风险可分为创业投资融资的法律风险、创业实体内部治理的法律风险、合同法律风险、人力资源管理法律风险等。
创业法律风险发生的原因多种多样,主要有创业者经营决策忽略法律风险,甚至违规违法经营;创业实体内部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不健全,存在违法违规操作现象;未能建立有效的法律风险防范控制机制,忽视法律专业人员在创业法律风险防范中的作用;外部环境如市场环境、法律环境和政策环境不佳;等等。创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是指由一系列规范、制度、流程组成的,贯穿创业活动全过程,对创业法律风险进行防范、控制和化解的机制。加强创业法律风险管理,必须构建科学、合理的创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
培育创业法律风险防范观念。创业者是创业活动的主体,创业法律风险的出现多与创业者创业法律风险意识淡薄、风险防范观念不强密切相关。加强创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建设,应通过创业法律风险防范知识培训等途径,增强创业者的创业法律风险防范意识,使创业者形成“事前预防是关键,事中控制是重点,事后补救是辅助”的理念,树立创业法律风险可防可控、关键在事先预防的观念。
建立健全创业实体内部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制度是创业活动的基本行为规范,是创业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和基础。创业者应通过建章立制,建立分工明确、权利制衡、结构合理、运作规范、科学有效的创业组织内部治理结构,对可能产生法律风险的事项,从防范、控制和补救措施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完善创业法律风险内控制度,强化制度的执行力,督促相关从业人员依法办事、按章操作。
建立创业法律风险专业化控制机制。创业者应高度重视创业法律风险的专业化控制,注重由事后处理向事前防范转变。实行重大决策和重大合同经法律专业人员审核、把关、签字的制度,突出事先预防。完善“事后补救”措施,构建创业法律风险防范危机处理和化解机制,化解产权、融资、商业秘密保护等创业活动中可能出现的法律风险,促进创业活动健康发展。
加强制度、政策、法治、市场等外部环境建设。应将创业者权利义务和责任的设置纳入法律制度设计框架,使法律风险防范规则贯穿于创业实体的组织形式选定及设立、创业实体内部日常管理和各种经营活动中。更加注重和加强法律实施,以解决创业活动中存在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此外,创业制度和政策的制定、市场环境的建设也应致力于更好地服务于创业活动的有序健康开展。(作者单位:吉林大学法学院、国际关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