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关键时刻,传统的思维逻辑总会在引导市场预期方面起作用。为提振市场信心,当前必须反复强调的是,无论环境怎么变化,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始终是我国经济工作重中之重。只要坚定不移调结构,虽然经济增速放缓,但不久之后经济质量一定会有很大提升。
鉴于6月CPI同比上涨2.2%,创29个月新低,有一种判断认为中国已进入通货紧缩时期。或许正是受这种预期的影响,再加上外围市场的大跌,对沪深两市人气形成了巨大的打压,前天沪深股指上演了“黑色星期一”,沪指暴跌2.37%,创出今年1月10日以来新低。原本,降息对股市是利好,即便经济预期不佳,这次股市也对CPI的反应也未免有些过激了。
那么,中国是否真进入了通货紧缩时期呢?笔者的意见是否定的。
一般而言,通货紧缩往往是指经济衰退时期的货币表现,其在经济运行中所呈现出物价总水平的持续下降甚至出现负增长、货币供给量(M2)的连续下降、有效需求不足以及经济全面衰退三个基本特征。先看物价总水平,反映物价变化的指标,最为常见的不外乎大宗商品价格指数(BPI)、PPI、CPI。近期我国的BPI不断下滑。7月8日,BPI为944点,较周期内最高点即今年4月10日的1017点下降了7.18%。钢材、煤炭、有色金属等均出现了连续下跌的行情。6月,PPI同比下降2.1%,连续四个月负增长,且降幅不断扩大。上半年,PPI同比下降0.6%,CPI同期上涨3.3%。就M2情况看,今年从1月到5月分别为12.4%、13%、13.4%、12.8%、13.2%,涨跌互现。再看经济运行情况,尽管最新数据显示,6月汇丰PMI终值降至48.2,6月中国制造业PMI为50.2%,双双创下7个月新低,生产资料价格连续第十周回落,显示当前有效需求不足,经济发展仍有下行压力。但是,今年的回落幅度为历年最小,显示经济降中趋稳的基础正在形成。更何况,6月非制造业PMI回升至56.7%,比上月上升1.5个百分点,各单项指数除新出口订单指数持平、中间投入价格指数环比回落外,其余指数环比均呈现不同程度上升。其中,商务活动指数和新订单指数上升幅度均超过一个百分点;新出口订单指数与上月持平;存货指数、收费价格指数和供应商配送时间等指数升幅则在一个百分点之内。这就显示出非制造业经济正呈现稳健增长格局,而非经济衰退。
由上述三个基本特征的分析可见,当前,我国并不完全具备上述通货紧缩的条件,所以,不能妄加判断中国已进入通货紧缩时期。更何况,根据我国现实国情,经济转型期年均GDP7.5%左右,年均CPI落在2.5%左右是最理想的目标。眼下,无论是经济增速,还是CPI降速,都在朝着这个目标前进,或者说已部分实现了目标。
但是,每逢关键时刻,传统的思维逻辑总会在引导市场预期方面起作用。就拿CPI来说,升得高了,会被认为要发生通胀,管理层肯定会出手调控,于是反映到股市上则掉头向下,一蹶不振;若CPI下降了甚至降得有些过快了,又会被认为是经济衰退、通货紧缩,则反映到股市上依然是步入下降通道,甚至暴跌。周一的沪深股市走势就是这种情形。实际上,2009年以来,中国经济和CPI的运行都先后经历过大幅上升和下降的时期,但被称为能起到经济“镜子”作用的股市却在2010年之后步入连续下跌和长期低迷的市况,进而让这种“镜子”效用变成了“哈哈镜”,这不能不说与管理层以及广大投资者的思维仍然禁锢在传统的圈子中有很大关系。
该是挣脱这种传统思维逻辑,彻底解放思想的时候了。当下,要改变市场的通货紧缩预期,一定要以果断措施坚决遏制通货紧缩的苗头。实践表明,通货紧缩要比通货膨胀治理起来难度更大。照理,货币均衡是指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之间的一种对比关系,是货币供求的一种理想状态,而货币失衡无论是货币供给大于需求,还是货币需求大于供给,都可通过市场利率以及物价总水平的波动表现出来。在理论上,治理通货紧缩,应通过公开市场操作以压低市场利率,增大货币供应量。但更重要的是,还要考虑货币的流通量是不是能够真实地增加,而货币流通量还取决于相当多的因素,主要是经济因素,比如有没有好的投资项目,能否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能否刺激内需扩大等。当然,所有这些都需要加强货币需求的引导。
提振市场信心,在当前必须反复强调的是,无论环境怎么变化,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始终是我国经济工作重中之重。因为CPI涨幅创新低,人们更加关心和重视稳增长。其实,稳增长,从根本上说,还是应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促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彻底改变内需与外需、投资与消费失衡的局面,确保三大产业协调发展和国民经济良性循环,以增强我国经济后劲和抗风险能力。可以说,今年我国的经济结构调整将进入实质的操作阶段,与之有关的领域如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制造业改造、现代服务业等将为全球投资者提供机会。只要按照“十二五”规划坚定不移调结构,虽然经济增速或有放缓,但在不久的将来,我国经济质量一定会有很大的提升。
经济结构调整在今天最重要的一环,毫无疑问是决不放松房地产调控。由于GDP同比增速在今年一季度回落至8.1%,预计在二季度将继续回落至7.5%上下,货币政策已在预调微调方面加大了力度,这客观上给楼市的松动提供了空间。尽管中央政府多次重申并未放松针对房地产的宏观调控,但部分地方政府已经开始用打擦边球的方式来考验中央政府的决心。目前,北京房价已停止环比下跌,上海、广州与深圳的房价环比下跌幅度也有所放缓,还有一些地区的房地产价格有望再度反弹。面对局部上升的房地产市场,笔者认为,管理层理应不打折扣地继续推进房地产市场各项调控,继续促进房价合理回归,抑制投机性需求,向市场发出清晰的信号,不让混乱、摇摆的信息干扰宏观调控大局。(作者系中国人民银行郑州培训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