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一个小型但正宗的凯恩斯扩张
2012-07-11   作者:黄小鹏  来源:证券时报
 
【字号
  最新公布的6月份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回落到2.2%,如果单纯看同比数据,这是再理想不过的了。但是,CPI连续3个月环比下跌以及6月份的-0.6%的跌幅,却透露出一些令人忧虑的信号,再结合最近几个月的采购经理人指数(PMI)这一先行指标,可以断定中国经济的下滑程度已经比较严重。
  虽然从4月份开始,决策层就将“稳增长”放在更为重要的位置上,同时也出台了降准、降息、新批项目等措施,但从目前看,这些措施的力度还不足以真正做到“稳增长”。根据非加速通货膨胀理论,通胀率保持不变时的增长率为经济的潜在增长率,粗略地看,目前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应该可以达到8.5%。因此,当前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将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尽快而平滑地推升到潜在增长水平附近,否则,持续的物价下跌形成一种螺旋式紧缩效果,治理起来就会非常麻烦。
  最近两个多月来,政府政策与市场预期之间出现了很大的错位:一是政府没有推出期待中的一揽子刺激计划;二是市场期待通过放松房地产来“稳增长”的愿望落空。显然,政府正在汲取2008年底“4万亿计划”的教训,在出台刺激政策时变得谨慎多了。谨慎是必要的,但从目前的情况看,这种谨慎似乎有些过度了。
  一个月前,本专栏曾总结过上一次刺激计划的三大失误。现在看来,政府似乎正在极力避免再犯这些错误。特别是,不再将刺激房地产作为一个政策工具,这无疑是极为正确的。然而这一次在刺激力度上却出现了矫枉过正的倾向,这或许与人们对凯恩斯主义刺激政策的批评有关。不过笔者认为,不分青红皂白地将上一轮刺激的不良后遗症归罪于所谓的“凯恩斯主义”是不恰当的,这种批评不仅从学理上不成立,而且无助于事情的解决。
  4万亿刺激计划就其本质来说,并非是真正的凯恩斯主义。凯恩斯主义政策的前提是流动性陷阱——货币再怎么放松人们也不投资,因而货币政策无效;凯恩斯主义的核心是财政政策——通过支大于收,由政府来创造需求。但验之于近几年的事实,却南辕北辙。我们看到的是宽松货币下的踊跃投资,甚至在某些领域的疯狂投机,我们还看到了通胀,这些都是流动性陷阱未曾出现的证据。再看赤字,政府的财政支出确实是大幅增长,但同时税收也在高增长,卖地收入更是在疯狂增长,结果是一个对全球经济产生重大影响的刺激计划,中央政府的赤字仍然低于3%,地方债务虽然增长到10万亿,但收入也通过卖地而大幅增长,并且这10万亿中,很大一部分是带有商业性质的负债。真正纯粹的、符合凯恩斯主义标准的财政扩张,不说完全没有,至少也是微乎其微。从两年18万亿信贷以及非常低的赤字率来看,所谓的4万亿刺激计划,就其本质来说,是一场中国特殊体制下的大水漫灌式的货币放松,称其为凯恩斯主义,实在具有讽刺的意味。将“4万亿计划”带来的种种复杂的后遗症,简单归罪于凯恩斯主义,也是非常荒谬的。
  认清了这一基本事实后,那么今天我们也就没有必要视凯恩斯主义为禁忌为雷区。事实上,在必要的时候,凯恩斯主义的政策思路依然值得倚重,当然,我所指的是真正意义上的凯恩斯主义,它可以避免“4万亿计划”那种伪凯恩斯主义大水漫灌式的危害。事实上,为了避免经济和物价陷入螺旋式下滑,在货币政策不脱离常规路线(绝对不能再依赖那种非常规政策)的前提下,我们现在需要一个小规模且正宗的凯恩斯刺激计划。
  具体来说,我们需要适当加大政府赤字来创造需求。我的建议是面向消费者和企业直接减税。理论上,扩张性财政政策,既可以是增加支出,也可以减少收入,我们原来习惯于增支,因为增支有定向性,更能体现政府权力,也符合具体执行部门的利益。但是,增支除了容易产生腐败外,还有相当强的扭曲效应,这种扭曲效应体现对企业产能安排、消费者组合和收入分配的一系列影响。从定向性的政策(汽车、家电、节能照明等)执行这么长时间来看,就受到了相当多的批评。因此,直接减税更符合市场规则,从世界各国来看,政府实行刺激性财政政策的主要方法,就是直接向居民减税,让人们可支配收入增加,他们爱买什么买什么,既拉动总需求,又不会造成什么扭曲。
  至于是侧重于向企业减税还是向消费者减税,我觉得应该多考虑一下后者。向企业减税刺激投资,有一个假定前提,就是企业投资不积极原因在于成本过高。事实上,企业投资不积极还有可能是需求缺乏,或本来就是产能过剩,如果更多地向消费者减税,由他们在市场上通过货币选票来决定哪些企业应该受到鼓励,这岂不是更好?这样,给消费者减的税最终会让企业受惠,同时还避免了受政府来决定鼓励谁、限制谁而产生的种种弊端。由于流转税是中国的税收主体,降低流转税率可以同时惠及企业和消费者。从历史发展来看,在凯恩斯时代,他本人主要建议通过兴办市政工程来带动经济,到了今天,各国执行凯恩斯主义的时候,基本就是减税,因为西方所得税占比大,主要是面向居民直接减税。
  这样一个小型的刺激计划,规模可以初步确定为GDP总量的1%,灵活把握在3000至6000亿这样一个区间内,视经济恢复的力度和执行效果而定,如经济能较快恢复到潜在增长水平,就可以退出,如果有必要的话可以加大。如果这计划能被采纳,我们空谈了数年的消费主导型经济模式或许就真有机会建立起来。
  至于债务承受能力,没有必要太多担心。当前中国国债余额约7万亿,10万亿地方债务中相当一部分是有现金流支撑的债务,纯粹意义上的债务只占较小比例,不考虑社保问题,中国窄口径公共债务比率不到25%,仍然存在相当大的扩张空间。目前有很多人在渲染中国的公共债务负担,例如,将政策性金融债,甚至铁道部债务都计算在内,这显然是没有任何科学依据的。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相关新闻:
· 降息改变房地产市场预期 专家表示短期楼价不会爆涨 2012-07-06
· 央行非对称降息刺激市场预期转化 2012-07-06
· 日本5月份贸易逆差远高于市场预期 2012-06-20
· 中小银行强攻理财市场预期收益7% 2012-06-06
· 楼市“红五月”拉高卖方市场预期 2012-06-04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夏斌:人民币汇率不能一浮了之·[思想]刘宇:转型,还须变革户籍制度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