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是一个高度专业化分工的社会,我们对事物做判断的依据,很多时候得依赖专业机构、专家提供的专业意见。这些意见经过媒体的传播,才能进入公共舆论空间,形成社会话题,进而反馈到决策机关,影响公共政策。 不过,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有些所谓的“专业机构”“专家”的话,特别是“洋机构”就显得不那么靠谱——所谓的“专业意见”背后,是发布者自身强烈的利益诉求。 比如,4月23日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发布调查报告称:“立顿”的绿茶、茉莉花茶和铁观音袋泡茶,均含有被国家禁止在茶叶上使用的高毒农药灭多威。对比欧盟农药残留标准,“立顿”牌的茶样品检测出7种尚未被欧盟批准使用的农药残留…… 当时这个报告引起极大轰动,公众那根敏感的食品安全神经又一次被拨弄。不过,马上有人转过味来,绿色和平组织的措词居然是“含有农药残留”,而不说“超标”! 按常识,茶是多年生植物,即便多年前已然停用的农药,土壤里也可能有残留,最终留在茶叶里,关键还是看是否低于国家标准。一查,果然,该组织刻意强化的“高毒农药”,均未超标:其中硫丹只有0.01pmm,是国家标准20ppm的两千分之一。也就是说指标远远低于国家标准,只不过绿色和平组织玩了一个文字游戏,使用一个耸动的、让人误解的表达。 而绿色和平组织的“激进”和“不择手段”是出了名的,某位中国环境专家跟他们接触后的感觉就是:他们在“传教”。 类似的事,还不止一件,今年3月底,还有一家叫CER的机构宣称:雅培奶粉有质量问题。不过,先是广东中山大学陈裕明教授称自己的话被该机构“恶意利用”,之后记者也发现这家机构本身就不靠谱。CER既不是一家在民政部门注册的非营利性机构,也不是有工商登记的公司,它也没在香港办公,而是窝在上海淮海路一间香港杂志的编辑部里。 一个叫Graham
Earnshaw的路透社前记者,既办了这份杂志,也开了这家CER,经常发布一些中国公司的研究报告,既有“做空”报告,又有“做多”报告。海外上市的开元汽车、双金生物、河南众品,都被CER“报告过”,导致股价下跌。 这种利用“报告”向中国海外上市企业“碰瓷”的还真不少,去年年底一家名不见经传的“浑水公司”,将著名的分众传媒的股票定为“强烈卖出”级,并指控分众传媒“欺骗性地夸大了”该公司在广告网络中的液晶广告屏幕数量,将数量虚增了50%,受此利空消息影响,分众股价创下52周新低。 这家听起来像世外高人的“浑水公司”,是何方神圣呢?其官网显示公司有香港办事处。记者打电话过去,对方答称:这里只是一间秘书公司,“浑水公司的老板不在香港,他们总公司在上海”。他们上海的“总公司”在哪里?在上海洛川中路的一间私人仓储公司里。总之又是一个不知所谓的洋人,利用“碰瓷”就能让分众传媒股价一夜之间重挫40%。 其实,这只是美国股市上的一种做空机制,一旦上市公司丑闻缠身,引起股价波动,就可能在美国由专业律师组织投资者搞集体诉讼,继而进一步做空股价,或者逼公司退市。 再来看看一些经常发表“报告”和“高论”的投行。2004年11月,美国投行摩根士丹利董事总经理兼首席经济师史蒂芬·罗奇唱空中国楼市,称“在上海这一地区,明显存在房地产投机过度的迹象,其他沿海城市的问题都没有上海那样严重”。结果呢,当年年底,大摩就斥资5亿元人民币,将原来合作项目锦麟天地雅苑全部股权收入囊中。次年2月,大摩又以两亿美元,拿下了上海世界贸易大厦。2006年,大摩继续一边看空中国的楼市,一边大举买入,不到半年即在上海投资房地产超过30亿元。类似的看空股市、低盘吸筹,屡见不鲜。 “看空不做空”,言行不一,俨然成了一些外国投行的赚钱秘笈。 中国社会正在改革转型期,面临着食品安全、公司治理不完善、产业转型等现实问题,不能对批评“讳疾忌医”,但也不能病急乱投医,对随便什么洋组织、洋专家,或者是叫“世界组织”的东西就言听计从,不能别人开什么药自己就吃什么药,焉知人家不是在卖大力丸呢? 就此,就媒体本份论,首先应本着对公众负责任的专业态度,办新闻,认真核实新闻源头。不能什么底细不清的“洋机构”来曝料,或者明显误导的报告,就照单全收,坚决不替它们抬轿子、背黑锅。 二是公众也不必迷信“洋专家”,进而妄自菲薄,结果被人利用。 三是中国已然进入一个全球化时代,数以千计的企业在海外上市,和世界各地有着复杂的利益纠葛。中国的企业、政府部门都要学会应对形形色色的外国机构,守住自己守法公信的底线,就不怕他们出“妖蛾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