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周期是市场经济潜在的运行态势,把握商业周期运行规律,是宏观调控适时、适度实施反周期操作的基础。从三大商业周期看,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从创新长周期看,以次贷危机为分水岭,一个创新周期的时代结束了,全球经济将面临长期调整,美债危机、欧债危机等“余震”将不断反复。从设备投资中周期看,经济中期去产能的压力仍然存在,同时地区产业转移活跃。从库存短周期看,当前我国处于去库存后半段,经济上半年寻底、下半年筑底。近期经济回落是政府力量撤出后,市场力量自身的寻底回调,宏观调控应以预调微调为主,既要避免再度刺激,也要避免忽视风险。
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是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关键,宏观调控核心是预判经济形势并实施反周期操作。经济周期主要受商业周期、政治周期、社会周期等影响,其中商业周期是市场经济的潜在运行态势,是进行经济形势分析和实施反周期调控的基础。
把握商业周期运行态势,是宏观调控反周期操作的基础
商业周期是市场经济中由企业自主行为引发的商业律动,并形成经济系统潜在的运行态势。宏观调控通过削峰填谷式的反周期操作,可以一定程度熨平波幅。因此,把握商业周期运行规律,是适时、适度进行宏观调控的基础,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关键。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完善,商业周期影响越来越大。近年来三大商业周期成为决定全球和我国经济运行的重要力量,是理解宏观经济运行逻辑的钥匙。
现实中的经济运行潜势主要由三股商业周期力量叠加而成:60年左右的创新周期、10年左右的设备投资周期和3年左右的存货周期,中、短周期围绕创新周期决定的长期增长潜力波动。
当前处于全球创新周期低谷,世界经济将继续调整
创新周期决定长期增长潜力和波动趋势。长期来看,创新的集聚发生及其退潮是导致经济从繁荣到萧条的根本动因。按照创新周期逻辑,如果技术革命及其带动的产业投资浪潮走向衰竭,实体经济增长潜力必将下降,大规模衰退迟早会到来,反周期的政策刺激只能延缓一时;同样,如果没有新一轮技术创新和商业机会,经济不可能实现真正的复苏。
近二百年,人类历史经历了四次创新周期。第四次是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21世纪初,由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新材料技术和生物工程推动,又称“第三次科技革命”。第四次创新浪潮全面影响了人类生产生活方式,改变了世界政经格局,并引发了长期经济繁荣。
次贷危机及其随后的全球经济衰退有其内在必然性。本世纪初,第四次创新浪潮实际上已走向衰减,美、欧、日实体经济增长明显乏力,只是由于美联储反周期政策刺激出次贷泡沫,新兴经济体尤其中国受益于第三次科技革命后的全球产业转移而强劲增长,东亚国家和石油输出国的巨额贸易顺差回流美国支撑其地产泡沫,从而延迟了这场十年前就该发生的全面调整。
这也就意味着,以次贷危机为分水岭,一个创新周期的时代结束了。全球经济将面临长期的调整,通过残酷的市场竞争、企业优胜劣汰和技术变革,为下一轮创新周期积蓄力量。这也就可以理解,次贷危机后西方国家虽然实施了大规模刺激,暂时避免了严重萧条,但却最终不能改变经济衰退的趋势,美债危机、欧债危机等“余震”不断反复。近期左翼思潮和民粹主义在危机后期盛行,全球进行宏观政策协调的难度加大。
本次危机应对的成功之处,是吸取了大萧条的教训,通过大量投放货币支撑商品价格和资本市场,恢复了企业和居民的资产负债表,阻止了投资和消费的过度恶化,短期内平息了金融危机。但教训是,由于刺激政策时间过急、力度过大,供给侧未能有效调整,产能过剩未能有效削减,工资、福利和汇率未能有效降低,主要国家改革乏力,从而导致实体经济竞争力恢复缓慢。当前主要发达经济体局限于短期需求刺激政策,尚没有实现向长期供给改革政策的转变。
未来世界经济将逐步向由创新周期主导的潜势回归,将在一个低于危机前的中轴进行波动调整。
当前我国处于设备投资周期回调阶段,经济中期面临下行压力
设备投资周期是经济波动中的主周期,是引发中长期经济波动的重要源头。宏观经济运行在微观上表现为企业产能调整活动,企业的设备、厂房投资占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的约1/3,具有强顺周期性。
次贷危机以来,我国企业设备投资增长强劲。
2011年制造业投资增速达31.8%,比2010年高出5个百分点,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上升至34%。
2011年制造业投资强劲攀升、房地产投资较快增长和社会消费平稳运行,成为支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主要力量,其作用一定程度抵消了资金紧缩、基建下滑、出口回落和存货减速的负面影响。
驱动因素主要有4万亿投资和3600万套保障房建设,大多属于新开工项目,设备投资需求旺盛;东部企业大规模到中西部投资建厂,大多为
“绿地投资”,2006—2010年中部、西部地区制造业投资比重分别上升了10.1、2.8个百分点;2008—2011年上半年,我国处于第四轮设备更新周期的上升期;连续两年企业利润快速增长,为设备投资和扩大市场份额提供了条件;随着中低端劳动力成本快速上涨,企业加快用机器替代劳动力;近年政府出台了较多鼓励企业设备投资的政策,比如2009年1月份的增值税转型、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等。
值得注意的是,自2008年以来,我国设备投资始终保持强劲增长,即使是受金融危机冲击较大的2008年和2009年上半年,仍然实现了30.7%和29.3%的快速增长,这说明产业梯度转移的中长期支撑力量较强、空间较大,大国雁阵式发展和地区平衡发展正在实现。
今年企业设备投资面临一定下行压力,但总体稳中趋降。设备投资下行压力主要来自:总需求有所回落,尤其出口和基建下滑幅度较大,企业去产能压力较大;设备更新周期的上升期自2011年下半年结束;今年1—3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速下降1.3%,企业进行产能投资的财务能力下降;FDI快速下滑,今年1—4月份实际利用外资金额累计同比增长-2.4%,比去年同期下滑28.4个百分点。但是,由于产业转移、机器替代劳动、政策利好等中长期支撑因素仍在,今年制造业投资将稳中趋降。
今年1—4月份制造业投资累计同比增长24.4%,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