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证监会向基金行业派出政策“大红包”,诸多呼吁已久的新政落地,基金行业创新积极性高涨。相形之下,证券行业创新却“雷声大、雨点小 ”。“创新大会”闭幕两个月,行业监管边界依然模糊,创新规则迟迟未见落地。分析人士认为,在创新空间和底线没有明确之前,证券行业创新恐难有实质性进展。梳理现有规章制度、创新监管指标、体系和思路已成当务之急。 证券行业多年来面临难以理顺的困局:从融资融券、直投试点到代销金融产品等,行业创新严重依赖管制放松和自上而下的改革。而那些法律法规未明令禁止、实际操作中又未发“准生证”的业务成为极少挖掘的“灰色地带”。 这一监管模式对行业创新影响不容忽视。一方面,大批券商养成“等靠要”的思维定势,对“灰色地带”既不敢也懒得去触碰,极大禁锢了创新思维,以至于部分券商直呼行业正在失去“狼性”。 另一方面,“灰色地带”却是亟待挖掘的创新富矿。其中,大量业务在海外成熟市场已实践多年,更是推进创新的基础业务。国内证券公司奋起直追既有后发优势,也具备人才、技术优势,在其中施展拳脚大有可为。但在牌照业务监管思路下,多数证券公司不敢轻易突破红线,导致创新基础缺失,创新进度缓慢。 因此,此轮推进证券行业创新,首先应厘清现有规章制度,将“灰色地带”的创新空间交给市场选择,否则行业创新恐难突破。 推进创新的举措还不限于此。“创新大会”提出了推进行业创新的11条意见,但市场人士表示,这仅是“近期”方针。在行业面临转型和大拐点之际,行业还需一份中长期发展方案,明确证券行业创新的底线是什么,明确创新的空间在哪儿。 更重要的是,金融改革大幕已经拉开,证券行业面临广阔市场空间,此时加速创新将不再是资本市场本身放松管制,不论是税费减免、降低交易成本,还是金融改革空间的扩大,都需要其他金融部门的积极配合。 眼下,创新议题经历多轮调研,不少先行的公司更是积极着手发掘创新空间,此时明确监管边界、出台行业中长期规划准备日渐充分,推进上述监管举措意义重大。一是有利于做大证券行业,提升非银行金融市场份额,疏导金融体系风险。二是证券行业涉及投资者切身利益,只有尽早明确创新空间,方能有效抑制行业违规创新冲动,避免出现“打擦边球”等小动作,损害投资者和行业的长远利益。 证券行业创新既是业务创新,也是监管方式和思路的创新。清理现有规章制度,确定监管边界刻不容缓;此外,及时推出行业中长期发展总体思路;并顺应金融改革大局,积极推动资本市场相关税费及金融改革配套政策出台。唯有如此,在明确政策和监管边界下,证券行业方能破解创新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