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央行年内第二次降息,而距离上一次降息不足一个月的时间。上半年的经济形势可能很不容乐观,上半年的经济数据也可能很难看,以至于需要通过连续降息来刺激投资需求。 在“稳增长”的大政策背景下,降息肩负着“稳增长”的重要使命,甚至是头号使命。 这个时候,我们也关注到了另一则报道:国家发改委昨日发布《关于利用价格杠杆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发展的实施意见》,比如对城市供水供气供热等公共事业实施支持性价格政策,比如加大涉企收费减免力度等。 自然,这也被学者专家归纳到“稳增长”的部署之下,寄托着“稳增长”的愿望,希望通过释放民间资本的活力,从而释放中国经济的活力。这样的想法是非常理性的,但理性的前提是必须有一个靠谱的制度环境。 我们看到,旨在鼓励和引导民资的“新36条”细则在上半年已经出得差不多了,但人们发现突破不多。这也难怪,如果做不到在《公司法》面前一律平等,如果做不到在政策面前一视同仁,那么在其他任何方面一时喧嚣的鼓励和引导,都将是救济性和临时性的鼓励和引导,因为这基础是不稳定的,那么这些喧嚣也就随时面临着停滞不前甚至夭折的命运。 事实上,更大的稳增长效果,不仅仅是在降息(或降准)上做文章,而应该是一套包括“降息、降税、降民资疑虑”的组合拳。降息解决的是投资需求,但银行的钱最势利,钱往往是给了那些没什么投资门路,绞尽脑汁去养猪、订快餐、做家政、雇保姆的国企们,而那些没什么门路的中小企业、小微企业大概只能拾到一些钱的碎屑。因此,降息鼓励的是那些大项目、越大越好,可现在的经济,恰恰就是那些大项目产能过剩、效率低下。 降税能够带来消费需求的复活,然而刺激消费需求的效果并不如刺激投资需求那样立竿见影和政绩开花,而且需要政府让利,因此这方面的政策力度总是有限,颇不受政府待见。但是消费对于经济增长是内生驱动,因为不管是投资也好,生产也罢,最终是为了消费,蛋糕做得再大也是为了吃掉。蛋糕吃不掉就是浪费,隔夜就会变质发臭,就会被扔掉,这就是投资型增长所带来的副作用。 当然,重视消费并不是在贬抑投资,但投资必须是有效率的,是能够按照市场价格信号来自由配置的。民资的活力正在于此,它们的闻风而动,代表着经过市场检验的资源配置方向。因此,释放民资活力,鼓励和引导民资积极进入垄断领域,就不仅要告诉民资利在何处,还应该告诉民资,这个利是有保障的。能进去是一回事,进去了有没有指路牌又是一回事,进去了能不能带着不打折的收获出来更是一回事,现在的“新36条”细则,欢迎进来有之,后“两回事”就没有细节了。有细则没细节,“新36条”还可能是“旧36条”。 降息能够带来“稳增长”,但是如果在降税和降民资疑虑方面做得更有决心一些,中国经济的增长或许更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