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监会主席郭树清在上任的7个多月内,相继推出了强化上市公司分红、鼓励长线资金入市、降低交易费、完善新股发行体制和退市制度、为新三板扩容扫除制度障碍等一系列利好举措,其密度和广度都堪称“历史罕见”。按理,沪深股市如此高密度的利好刺激下当闻风而动,一改颓势,然而,实情却是股市仿佛患了
“利好麻木症”,这到底是为什么?
笔者以为,供求决定价格,这可谓是经济学上最浅显,最基本的道理,沪深股市之所以如此不给力,最重要的原因还是严重的供大于求。
市场经济是一个由供求关系主宰的交易过程,其全过程都贯穿一条供求关系相对平衡的主线。资本市场亦然。这就要监管层在新股发行的速度、规模方面,要着力调控好资本市场的供求关系,在面对新股大扩容致使股市大“失血”、供求严重失衡时,应坚持“双向扩容”,通过多发行些偏股型基金等形式,给股市大“输血”。此其一。其二,上市公司也应考虑到市场承受能力,切莫视股市为提款机,动辄“狮子开口”,在运用资本市场赋予的再融资权利时,要善于审时度势,看“市场脸色”行事,万不可因再融资过度对投资者造成伤害,激起投资者“用脚投票”,到头来,“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而欲使股市始终保持供求关系的相对平衡,就须深谙在股市所具备的投资、融资、资源配置这三大基本功能中,股市首先应充分发挥投资功能,成为投资场所,即“投资市”。先有投资,后有融资,这才是两者的因果关系,所以,应正确认识股市的投资功能与融资功能之间所固有的因果关系,在凸显股市融资功能的同时,格外强调股市的投资功能与作用,从而在股市制度设计中将政策倾向于投资者,使投资者既能在二级市场中分享上市公司的发展成果,又能从上市公司的现金分红中获得长期且稳定的现金流回报。
因此,给股市以“投资市”的恰当定位,将保护投资者利益这条主线贯穿于股市运作的全过程,才能促使投资者精心选择富有投资价值的公司,优化其资源配置。同样,上市公司为了更好地回报投资者,也必将把募集到的钱用在刀刃上,并通过公司治理,力求其资源配置达到最优化。
相反,倘若颠倒投资与融资的因果关系,只重视乃至过分看重股市的融资功能,唯融资是从,置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于不顾。那么,势必“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股市一旦失去投资功能,不能吸引投资者的广泛参与,其融资功能也就不复存在。
沪深股市诞生伊始,一直存在“重上市、轻转制;重筹资、轻回报”的顽疾,遂历经多次整治,始终未能根除,由此滋生上市公司高息放贷、内幕交易、“老鼠仓”、“欺诈上市”等违法违规现象。因为投资者长期无法分享经济增长成果、增加财产性收入的机会,股市逐渐失去赚钱效应,以致陷入周边股市大涨,我们不涨;周边稍跌,我们就大跌的怪圈之中。
证监会近日表态,新股停不停让市场博弈决定,而统计显示,今年以来我国市场融资量、发行家数相对往年有很大下降。截至6月28日,首发上市公司比去年上半年下降37.5%;筹资额比去年上半年下降58.4%。105家IPO公司当中,不乏发行人因市场原因缩减发行规模、自主选择发行时机的案例。再看投资者这方面,存量资金逐渐退出,增量资金不敢冒险介入,在不到一年半的时间内,A
股千万级个人账户少了4519个。足见市场对高密度融资的承受力下降到了什么程度。
融资原本是股市的基本功能,不断扩大直接融资比例也是我国金融发展的大趋势。但市场经济是一个由供求关系主导的过程,贯穿一条供求关系相对平衡的主线,理应在融资与回报之间寻求平衡。尤其在A股市场的上市公司数量、总市值、融资总额等均跻身于全球前列的今天,我们在充分肯定中国资本市场对中国经济推动作用的同时,很有必要放缓“量”的扩张,重视“质”的提升,像郭树清主席所说的那样“重‘量’更重‘质’”,做好“更重‘质’”这篇大文章,转变发展思路,变融资市场为投资和融资并重市场,通过加强市场制度建设,使股市真正实现从“圈钱市”、“投机市”向“投资市”、“和谐市”、“包容市”和“共享市”转变,以促进中国由“资本大国”向“资本强国”转化。
一个实际行动,胜过一打纲领。笔者这里所说的“实际行动”,最重要的,还是将股市定位于“投资市”,切实把投资者利益放在第一位,不再急功近利,终止一级市场圈钱千亿,二级市场市值损失万亿的恶性循环。若能如此,则证监会新政推出的利好“组合拳”就将因股市恰当定位之“纲”而“万目张”,并产生叠加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