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普陀山传出将筹备上市的消息。据此前报道,五台山的上市工作正在推进;九华山曾两度上会受挫,但仍准备上市;峨眉山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已于1997年在深圳主板挂牌上市。未来,“四大佛教名山”或将齐聚资本市场。(《人民日报.海外版》7月4日报道)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然而佛教名山的纷纷上市,却让自己沾染了一身的尘埃。对于佛教名山如此大张旗鼓的上市之态,有人认为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因为可以借此扩大宣传力度,使佛法传播得更为广泛。但是笔者认为还是“钱本位”思想在作祟。毕竟有钱好办事的想法深入人心,连佛教清净之地也逃脱不了。如今的寺庙不同以往,并不仅仅依靠信徒们的香油钱渡日,而是更多地发展“副业”,譬如做法事、武僧表演等等。为增加经济收入来源,佛教名山上市本也无可厚非,毕竟维持寺院的日常开销并非易事。 但是,如果一味地向钱看,佛教圣地不仅丢失了其文化意义,也置其千百年的佛法精神于不顾。佛教名山作为佛教的精神象征,信徒们怀着一颗虔诚的心去朝拜,不求大彻大悟,只愿感受佛教文化。然而,慕名而来的信徒往往看到最多的不是僧人,也不是寺庙,而是兜售各类纪念品的商贩,各种吆喝声、叫卖声,声声不绝于耳。与此相对,寺庙中扩音喇叭传出的诵经声也显得如此的滑稽可笑,一时之间,让人分不清自己到底是身处于在佛门之地,还是庞杂的市场。 再者,一味的跟风上市,管理者们却没有考虑到资本市场的巨大风险,上市之后的资本运作需要的资金、人才、想法都是急需解决的问题,没有完善缜密的运作机制,何谈长远的发展?到头来,上市的佛教名山不过是个笑话。 佛教名山纷纷上市的做法,显然是与佛教出世精神相违背的。不仅误导大众对佛法精神的理解,也使得佛教名山清誉受损。如今的国人正处于一个信仰缺失的时代,佛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自西汉末年经丝绸之路传入我国,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我国拥有众多的信徒。尽管佛教名山的上市并不是国人信仰缺失的主因,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国人信仰构建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佛教名山代表一种精神文化,是一种符号、象征,不单纯只是一所寺庙与几名僧人。市场经济发展应该符合社会的基本底线,佛教名山是否上市,相关部门应该综合考虑这些佛教名山的文化意义,不能仅仅只顾钱途,丢弃文化信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