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我国商业银行眼下是全球最赚钱的银行,并且目前盈利仍在上升,但这种盈利能力主要依靠利率的非市场化定价所带来的高存贷差、特许经营权价值及名目繁多的收费项目,核心竞争力相对薄弱。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我国商业银行背后隐含的风险在不断积聚,这种经营风险可能会通过金融体系不断扩散到其他金融机构从而引发系统性的金融风险。因此,商业银行迫切需要采取主动的管理来应对未来的潜在风险。对银行而言,负债管理具有一定被动性,而加强银行资产管理是缓解银行业潜在经营风险的突破口。 2008年秋,为应对美国次贷危机所带来的全球经济下滑风险,我国采取了相对激进的货币和财政政策,银行体系信贷规模大幅度增长,从商业银行披露的近一两年定期报告中可知,虽然不良贷款比率呈下降趋势,但关注类贷款余额却有较大幅度增长,而关注类贷款能否转为正常贷款,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未来中国宏观经济走势。而未来宏观经济前景不容乐观,外围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还在持续升温,这意味着我国宏观经济基本面向好仍然需要一定时间,在此期间企业盈利能力和盈利水平均会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企业信用风险增加,银行已有的贷款风险也将大幅提高。 由于历史的原因,一方面银行业在我国经济稳定中的重要战略地位意味着其很难市场化;另一方面国有企业特有的行政级别使得银行信贷业务的独立性相对较差,容易受到国有企业、地方政府的施压而使得资产的配置缺乏有效性,进而降低了资金的使用效率。随着国内银行业对海外开放程度的逐步加深,相对于海外银行注重表外业务通过收取佣金和管理费来获得相对较高附加值的盈利模式,我国银行业竞争优势急需提升,“去行政化”压力大增。
权益类资产的比例上升变相提高了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但实际使用效率却偏低。在国外的融资优先顺序中,股权融资经常被认为是成本很高的方式,然而我国的银行却偏好股权融资,这也导致了盈利分配与股权融资存在较大的非对称性。对融资的过度需求,说明了银行经营的低效率,经营风险相对较高。 银行当然不能被动地等到资产出现问题时才开始流动性管理,而应积极建立流动性管理体系。笔者认为,商业银行未来可采取对银行现有资产推行主动型的资产证券化、创设新业务的信贷模式两个相对可行的方案来进行资产管理。银行可将适合于资产证券化的资产分类、打包,委托第三方或银行自身开展资产证券化来提前回收流动性。
我国银行的资产管理业务相对比较单一,银行理财产品可被认为是银行加强自身流动性管理的有效方式,但目前银行最主要的资产还是贷款,银行资产业务竞争优势和多样性较差。鉴于银行的资产业务中,对个人业务的资产质量相对较高,可以适当展开业务创新。笔者以为,在目前等额本金和等额本息按揭贷款的相对僵化的信贷方式下,可创新传统抵押贷款,改变贷款现金流的结构,满足多样化的购房者需求。比如,发放可调利率的抵押贷款,银行允许借款人在一定期限内保持较低的贷款利率,而后再提高贷款利率;或在初期支付较少的还款额,而将当期未还的利息和本金累积成新的本金在以后偿还。这可为那些质信较好,但目前有购房压力的年轻人提供贷款缓冲期。又比如,发放逆向年金抵押贷款,借款人以逐步减少自身在房屋中的权益为代价,不断从银行得到现金支付,而银行在房屋中的权益不断增加。这可部分解决独生子女基本国策下老人养老难的问题,也能满足银行多样化资产的目的,分散银行的风险。 无疑,鼓励银行业积极开展业务创新,是增强银行未来国际竞争力的关键,但宏观经济下滑的现状对银行业风险管理是个严峻考验。近些年来,我国的银行业不乏创新,但创新模式过于单一,比如目前我国银行的各类理财产品近千种,但规模一直不大,对银行的盈利贡献有限。而相对与国际上商业银行普通采取的资产证券化和贷款发放的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监管部门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制约,建行和国开行曾在2005年开展过小规模的抵押贷款的证券化并获得成功,相关经验当可在商业银行间推广。因此,要缓解未来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压力,还需监管部门在相关政策和法规上提供一定支持。 除之此外,商业银行的创新业务管理,还离不开其他金融中介的发展,其中最主要就是要培育真正意义上的投资银行;另外,要给我国的银行业注入新的活力,就需要建立真正的政企分开的现代企业制度和市场化运营体系,政府可以作为大股东主要持有优先股,当政府为救助银行需注资时,只需对持有的优先股支付流通权转为普通股即可。这不仅提供了与其他商业银行公平竞争的环境,同时也变相降低了国有股在股权结构中的投票权比例,其他参与股东就有了更多参与银行日常运营的权利,运作将更趋市场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