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股市处在“阳光灿烂”前的胶着期
2012-07-03   作者:董少鹏  来源:证券日报
 
【字号
  上半年,中国股市的投资者可谓悲喜交加:一方面,政策利好不断,走出了阶段性局部行情;另一方面,宏观政策解读反复,股指乏力难有突破。
  为什么一系列政策暖风之下,一二月份的上涨行情未能持续下去,而是在3月份出现波动,5月之后又持续下跌呢?笔者认为,把上半年股市简单地总结为“回到原点”,并不能反映市场和政策运行的内在逻辑。这种波折说明,政策主导者不断释放新的建设性的信息,但投资机构对经济形势持续担忧,两条轨道之间的交集还比较小,还不足以形成共振。换言之,政策和市场还没有拧成一股绳。
  监管者一再倡导投资蓝筹股,但蓝筹股的市盈率、市净率却不断下行;对于炒作ST股、创业板股票的高市盈率进行了谴责,采取了纠正措施,出台了退市制度,但炒新、炒小、炒差的情况还是十分明显。笔者把目前的状态看作是“阳光灿烂之前的胶着状态”,过于悲观的预期不一定符合未来市场的发展态势,相信管理层推出的一系列政策最终会发酵。
  尽管经历了一系列改革,但中国股市受政策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这是非常明确的一个现实。政策因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股市治理政策,二是大的宏观政策。虽然总体上说,大的宏观政策体现了有保有压、有扶有控、适时适度预调微调等原则;无论是抑制CPI上涨还是主动下调GDP增速,还是抑制房地产投机投资需求,支持和善待刚性需求,都取得了积极成果。但不容否认的一个情况是,对于宏观政策的负面解读,直接影响着股市投资者的信心。
  比如对于投资拉动的认识。现在很多人一谈到投资拉动,就扭扭捏捏,不敢说适度扩大投资的正面效应。实际上2011年投资对经济拉动的贡献率是54%。对于投资当然要调结构,要提高效益,但我们不能忽略投资的正面作用。今年5月,国家发改委审批了一批新的大型项目,引来的非议比较多。但笔者认为,该上的项目还是要上,在建续建的项目一定要保证好,其中也包括房地产项目。由于局部失误和部分坏账就因噎废食,是不可取的。
  再说房地产,政府工作报告里说的很清楚,既“严格执行并逐步完善抑制投机、投资性需求的政策措施”,也“要采取有效措施,增加普通商品房供给”,这是中央政策表述的全貌。但是由于6月初降息之后,各地推出了一些实为鼓励、满足刚需的政策,被媒体炒作成“松绑”。五部委十天之内表态澄清,大家听到更多的是“不动摇”、“不放松”;但政策的另一面,增加普通商品房的供给被冲淡了。6月29日,李克强副总理在全国保障性安居工程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要“增加普通商品住房供应”,表示“要不断健全住房供应体系,使保障房建设和商品房供应发挥各自应有的作用”。由此可见,房地产调控也要贯彻稳中求进要求,兼顾拉动消费、带动投资、调节收入分配、推进城镇化等多重效应,绝非“一压了之”。
  还有所谓的18.3万亿养老金缺口、延迟退休年龄等宏观政策话题,不可小视。如果真的存在这么大的缺口,立即延迟大家退休的时间,反映的是经济运行有问题,财政收支有问题,会引发一系列打击信心的效果。所以,在宏观政策的解读上,无论政府部门还是专家学者以及媒体,需要更加辨证和准确。否则,一旦信心受到集中的冲击,很难在短时间内提振,甚至会后患无穷。1月6日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提振股市信心”,但现在股市信心不稳。
  翻看报纸、浏览网页,我们可以很容易地看到大量的关于“中国股市价值中枢还要下移”的各种论据,堪称数不胜数。笔者认为,评论界有一种自乱阵脚的氛围,好像中国股市怎么跌都不过分,并且是专为境内外各种利空消息设立的出气筒。这就形成一个怪象:美欧危机对其股市影响有限,但中国股市却“主动买单”,一干评论人员绞尽脑汁为这种奇怪的买单行为提供佐证,甚至有不少大型机构的研究人员尾随其后。
  笔者认为,尽管我国可投资的领域越来越多,分散了部分股市资本,但股市仍应是一个投资主渠道。既然大家承认股市是信息市和信心市,也承认现在股市的信心不足,那么,就应该实事求是地找原因,并且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否则,中国股市的主权何在?管理者还有何存在的必要?
  信心不足的两大主要原因,一是供需矛盾突出。新股持续发行,入场资金跟不上,这是一对供需矛盾;限售股解禁与产业资本吃紧,这是又一对供需矛盾。二是对宏观政策和股市政策的解读存在较大分岐,共识太少。就是说,在宏观背景存在捉摸不定因素的前提下,大家对于具体的股市政策的解读偏于悲观。所以,对于一些利好政策,市场的反应往往昙花一现。
  对于中国内地股市的估值,大家习惯和中国香港股市和美国股市比较。但实际上,中国的主板市场还没有真正成为一个蓝筹股市场,其中部分公司相当于美国创业板公司的水准。与香港股市相比,也有类似情况。现在,由于沪深主板市场内在结构的原因,虽然整体市盈率已与发达市场持平,但还是有一批公司的估值比较高;于是,有评论者就说,那些价格高估的公司跌到位,大盘才能见底。这叫东施效颦、生搬硬套。如果把每一只股票的高市盈率都压下来,就是计划经济的思维了。笔者多次谈到,先把中国股市的各项指标与“标准市场”完全扯平之后,再往前走,这是不可取的。应该是一边调整,一边重估,并且允许有些因素继续混沌一段时间。这应当是改革的本意和本质。
  从证监会来说,郭树清主席上任之后,所有政策性讲话都包含着一个朴素的精神,即“向投资者交底”。一是告诉大家,中国股市并不是那么完美,存在问题;二是告诉大家,管理层要针对性地推出政策措施,进行制度调整;三是告诉大家,管理层坚持按道理、按规则办事,把真实情况揭示出来,但不干涉投资者的自由。
  基于上述政策分析,目前的市场走势与政策初衷并不完全吻合,就不值得大惊小怪了。政策发酵还需要一个过程。证监会主席倡导投资蓝筹股,并不等于只许投资者买蓝筹股,也不等于建议投资者任何时候都买蓝筹股;反对炒绩差股、概念股,反对过度炒新股,也不等于按住大家的手不许炒绩差股、概念股、新股。但是,从长期看,蓝筹投资、价值投资的理念逐步壮大,最终会使得中国投资者的收益更可测和可控,会吸引更多长线投资者入市,也必然有利于整个市场;同时,一定的投机行为存在,是合乎逻辑的市场行为。
  最后,笔者想说的是,一国资本市场的表现如何,除了实体经济的支撑因素之外,投资机构是否具有独立的意志(有了意志才可能有战略、有行动),也十分关键。上周末,欧盟峰会通过了额度为1200亿欧元的促增长计划,这笔支离破碎的钱只相当于欧洲经济总量的1%,杯水车薪都算不上;而且,欧元区并非就此走上坦途。但欧美市场的反应却相当热烈,石油价格和股价指数双双大涨。反观中国股市,我们的机构投资者明显缺乏主动性,缺乏独立意志,这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相关新闻:
· 中国股市不能“大跃进” 2012-07-03
· 美国股市走低 2012-06-29
· 亚洲股市周二涨跌互现 2012-06-26
· [博客]社保新开账户不等于股市见底 2012-06-21
· 5月A股持股市值超千万元级账户增567户 2012-06-20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夏斌:人民币汇率不能一浮了之·[思想]刘宇:转型,还须变革户籍制度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