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正在崛起一批以“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为特征的“三新企业”,它们担当了“后金融危机”时期新一轮创新经济发展的发动机。
●针对新工业革命条件下巨型跨国公司诞生速度快的特点,应积极培育自主创新的中国跨国公司,出台相关政策支持“三新企业”做大做强。
今年4月21日出版的
《经济学人》杂志刊登了保罗·麦基里的评论《第三次工业革命》,文章认为,“第一次工业革命出现于18世纪晚期的英国,以纺织工业机械化为特色。在随后的几十年时间里,使用机器而非手工制作产品的科技开始如星星之火传遍整个世界。第二次工业革命始于20世纪早期的美国,以流水作业线为标志。流水线生产开创了大规模生产时代。随着生产的数字化,第三次工业革命现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作者断言,随着制造业数字化进程的加快,直接从事生产的雇员数量将下降,劳动力成本的比例也将随之下降,整个制造业领域将焕然一新,高端制造业将重回发达国家的怀抱。
对于处于产业发展转型期的上海,如何利用好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机遇,应该成为重点研究课题。
首先,我们要充分研究此次工业革命所具备的主要特征。
其一,它改变了制造业原有的投入方式。传统工业文明的崛起是以大量自然资源的投入为基础的,但随着现代科技革命的兴起,新材料不断涌现、3D打印技术广泛推广、机器人越来越方便地被使用,这将使我们能够以较少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投入,就能达到规模化经济的效果。这样,生产将更有弹性,且劳动力投入将更少。其二,未来的制造业将远离大规模制造模式,向更加个性化的生产模式靠拢。建立在虚拟制造技术基础上的附加制造技术,已开始用于产品的个性化生产。如在3D打印机协助下,按照个性化要求打印出图纸作为设计样板,专门生产个性化汽车配件、定制iPhone手机、按照用户的耳朵形状量身定制助听器等产品,由3D打印机制造的模具浇铸而成或直接使用越来越多可打印的材料进行生产,将成为一种趋势。其三,制造业技术要素和市场要素配置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巨型跨国公司的诞生周期将越来越短。制造业企业可以通过在线获取生产所需要的各类协作服务,使生产要素的配置成本降到最低;各类专业化的产品销售通过互联网等新型物流信息传播手段,使拥有最新款式的消费品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行销全球;新的资源配置方式将让中小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家如鱼得水,推出新品变得易如反掌且制造和销售成本更低。其四,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融合程度越来越高,出现了一批新型的高技术服务业。随着数字信息技术的革命性进步,服务业和制造业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密切,产业边界越来越模糊,同时数字化发展带来了原有服务业部门的重构。
此外,我们要跟踪研究此次工业革命对上海产业形态所带来的变化。
受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上海正在崛起一批以“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为特征的“三新企业”,它们作为上海自主创新和产业发展的主体,担当了“后金融危机”时期新一轮创新经济发展的发动机。“三新企业”比如新兴电子商务、数字内容和文化创意、信息感知和物联网等领域,都是以“人脑+电脑”为主要特征,以互联网和信息技术为基础平台,以“商业模式创新+技术集成创新”为支撑。这些企业顺应市场需求而生,具有很强的自我整合、自我拓展能力,生命力强、爆发性好。“三新企业”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经营业态创新上。“三新企业”经营团队的素质较高,集聚了一大批知识工人队伍,拥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的国际竞争经验。它们以“高科技+资本”的要素聚合为发展动力,实现了制造业、高技术服务业与金融业的高度融合。许多企业在创业投资的支持下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大部分企业也都获得了创业资本的股权投资,很多企业都有上亿元的股权融资,展现了“三新企业”对资本的强大吸附力。在重视产值规模的同时,“三新企业”尤其重视品牌经营培育,它们以品牌影响力开拓市场,以流量、人气和品牌为资本,拥有快速增长的业绩和爆发式增长的潜力。可以预计,未来的巨型跨国公司将会在这些“三新企业”中诞生。
我们要在充分认识第三次工业革命特征及对上海产业业态带来影响的基础上,为“三新企业”发展创造制度性支持条件。目前,由于“三新企业”具有产业融合的特征,使得行业归口管理发生困难。同时由于这些企业所拥有的运作内涵已经从传统的资金、研发人员数量等,转向增长速度、网站服务流量、高技术服务收入等新型的内涵,因此,原有高新技术企业和技术先进型制造企业的认定标准应该及时修订,以适应产业转型发展的需要。针对新工业革命条件下巨型跨国公司诞生速度快的特点,应积极培育自主创新的中国跨国公司,出台相关政策支持“三新企业”做大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