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雨伞背后的话题
2012-06-29   作者:杨群  来源:解放日报
 
【字号
  梅雨季节叫人纠结。这几天常听到周围的人抱怨,昨天提着雨伞到处走却没用上一次,今天没带伞又淋成了落汤鸡。不过,小商贩们倒把这一季看成了黄金季节。
  这几天,出入地铁站,总能看到小摊贩们的叫卖声此起彼伏:“雨伞10元一把!”不同的地铁站、不同的雨伞规格,价格相差无几,走的都是薄利多销的路线,生意也算兴旺,走出地铁突遇大雨、身边没有备伞又急着赶路的行人,大多愿意掏钱现买一把,反正只有十元钱,也不在乎质量、美观,权当一次性用品使用。
  这一司空见惯的现象,仔细想来却令人生忧。十元一把的雨伞,价虽廉,物却不美,整个产业何时才能升级?零售价格只有十元,算上批发、销售等几道环节的差价,这样的廉价雨伞生产制造究竟可以投入多少成本,可想而知。而与此同时,原材料、人力、能耗等成本价格持续高企,要维持利润,生产企业无疑只有两个选择,要么偷工减料,要么降低利润率,或者两种情况同时存在。长此以往,这个行业会长期徘徊在高资源消耗、低附加值的境地,没有充足的资金、也没有积极意愿进行技术改造和产品更新换代。
  雨伞只是一个例子,事实上,类似的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制造行业还有很多,一定程度上导致中国制造始终摘不掉“廉价+劣质”的帽子。消费者也常有怨言:地铁站买的雨伞用了两次就散架,圆珠笔摔一下再也写不出字,打火机用不了几次就坏。
  其实,换个角度想想,这是一个相互影响的恶性循环,消费者也有责任。生产企业素来是投市场所好的,既然这种价质双低的产品在市场上卖得好、能赚钱,企业自然没有动力优化产品、升级产业。尽管随着成本上涨,企业也会抱怨利润太低,想要推出定价高一些的新品,而消费者早已习惯了十元一把的价格。久而久之,市场中就充斥着低价劣质的商品。
  或许有人会说,一个愿卖,一个愿买,十元一把的雨伞就当一次性产品用,对其质量无需过多要求。但可曾想过,生产这样的产品,也要大量地消耗资源、能源,也会产生污染、损耗,生产出来后用一次两次就损坏、丢掉,对环境、资源造成多大的浪费?如果大多数制造企业习惯于粗制滥造和低价竞争,又靠什么改变自身在国际分工产业链中的低端地位?
  有一句保护野生动物的宣传语已经耳熟能详:“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道出了消费市场对产业链的反作用。在制造业的升级上,也是类似的道理,低品位的消费行为,也纵容了生产商流连于低价制胜的低级发展阶段。以伞为例,如果更多的人可以养成雨季带伞的习惯,能够对一次性消费劣质低价产品说不,能够意识到这不是一个差不差十元钱的问题,而是关系到国家的产业升级和环境资源保护的命题,也许就会带来一些变化。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相关新闻:
· 荷兰:不规则形状的雨伞“笑傲”狂风 2007-03-30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夏斌:人民币汇率不能一浮了之·[思想]刘宇:转型,还须变革户籍制度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