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交通银行和复旦大学联合发布最新中国中小微企业成长指数。报告显示,在外部环境恶化和内部环境紧缩的两难局面之下,中国中小微企业的成长指数为96.91,较前一次调查有所下降。 小微企业成长遇到了“下坡路”。从区域来看,华北、西南、西北经济属于相对落后的三大地区,出于区域自身经济发展的限制,区域内的中小微企业比之沿海地区的,在规模和盈利能力等多方面都有不小的差距,尤其是在经济低迷的大环境下,受到的冲击更为明显。从行业来看,信息传输、软件、信息技术服务业、造纸印刷业和批发零售业最为突出。信息传输、软件、信息技术服务业所遇到最大困难主要在于3个方面:人才匮乏及人力成本上升、产品同质化造成的利润空间压缩以及融资困难。从企业对比来看,国内大企业凭技术、资本和人才的优势,占领着产业链的高端环节,而中小微企业规模小、创新能力不强、高端和领军人才不足等局面尚未根本改观。 无法回避的事实是,自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企业由于受原材料成本上升、人力成本上升、税费负担偏重、资源环境约束进一步趋紧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加上小微企业自身经营发展的缺损性、风险性和不确定性,一直是中小微企业成长过程中的困扰和阻碍,小微企业的日子不好过,甚至于遭遇非常艰难的困境已是不争的事实。在政府主导的市场经济机制转型背景下,暴露出政府对小微企业地位认识不足而导致政府金融支持的滞后性,即政府已有的金融支持滞后于小微企业的需求。因此,为切实提升小微企业的“造血”功能,当前政府当务之急是应筹划自身的“储血”准备。 其一,政府应设立专门服务小微企业的管理部门。在美国,政府对小微企业的管理与服务提升到专业化的水平。专门设立小微企业管理局帮助小微企业发展,尤其是解决小微企业资金不足的问题。商业性的融资对小微企业来说较为困难,就需要政府作为小微企业融资的纽带,对其进行扶持。小微企业管理部门可以以政府信誉为小微企业提供贷款担保,由其制定宏观指导政策,通过对银行的窗口指导和监督,引导资金投向小微企业,确保了小微企业在生存与发展过程始终有政府作坚强后盾。介于美国的经验,我国也应该设立小微企业最高管理机构,通过专门的管理与服务,真正切实深入地去了解和研究小微企业当前面临的窘况及实践发展中资金需求的特点,从而制定出适合不同小微企业资金需求的金融支持制度与政策,使类型不一、层次迥异、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小微企业对政府金融支持的需求与政府给予的金融支持,真正实现“无缝对接”。 其二,发展与小微企业相适应的小型金融机构。近几年,以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为主的中小型金融机构如雨后春笋不断大量涌现。但是,这些小型金融机构常常搞错了服务对象,一个劲地抱大企业、大客户、大项目的大腿,他们根本不把小企业的贷款需求放在眼里,造成了小企业只能转向地下钱庄来解贷款求生存的一时之难,无形之中增加了小企业的融资成本和风险,严重制约了小企业生存与发展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力量。在全市场化融资机制的基础上,要建立健全相应的信贷支持体系,纠正这种市场失效。发展与小微企业相适应的小型金融机构来缓解小企业融资难的策略,则从信贷市场分级、细化的角度提出对小型金融机构的服务对象的定位,无疑对确保、缓解和支持小企业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必需的融资服务保证。 其三,构建引导、支持银行为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支持的机制。一是建立由政府主导的信用担保制度,拓宽担保机构的资金来源,鼓励多种形式的资金进入;建立财政资金补偿制度或者通过资本金增值扩大资金规模,完善资金补偿机制;建立起再担保和再保险体系,实现全国性、省级和地市的逐级担保,对担保责任按照一定比例进行再保险,从而消除担保机构后顾之忧,分散风险。二是建立为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商业银行可获得经济政策优惠和经费补偿等激励,调动银行服务小微企业的热情和积极性,强化对银行服务小微企业考核力度,银监会对银行为小微企业金融支持作为社会责任的一项重要考核指标列入对银行领导目标考核之中,从政策层面激励银行把扩大放贷的力度转移到小微企业这个至关国家经济发展基础产业上来。三是建立一整套规划和规范小微企业上市融资的管理制度,通过引导基金等方式刺激和规范社会民间资金流向小微企业,适时建立小微企业风险投资资金;鼓励引导小微企业技术改造、调整产业结构和加快经济转型,政府应增加支持小微企业经营发展的财政专项资金;引导社区中小银行、合作银行和民间资本规范运作,建立为小微企业融资支持的制度;对小微企业和为小微企业服务的银行实施税收和利率等方面的优惠,政府的市场准入法规应当给小微企业的创新产品留出席位等。 小微企业是实体经济之根,避免小微企业在新一轮经济危机之下走“下坡路”的趋势,需要政府“该出手时就出手”,通过对小微企业的政策扶持,帮助小微企业渡过难关,恢复活力,增强小微企业的实力,进而促进中国经济保持健康稳定发展创造条件,夯实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