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来,北京持续高温天气,气温超过了人的体温。与此同时,各种媒体上关于“延迟退休”的讨论也大热。有关部门认为“延迟退休年龄是必然趋势”,结果争论依然继续,于是公众见到了“最快下半年启动相关调研”的信息。 不过,相关报道的末尾有一句话,“逐步延长退休年龄方向是定的”。既然方向已经确定,那么下半年的调研有或者没有,其存在意义可能就要大打折扣了。 平心而论,“延迟退休”这塘水,现在已被搅得很浑。说到底,2004年以来,有关部门要搞“延退”,本意就是为了补养老保险基金的所谓缺口,每年节省200亿元,并为此付出了8年的不懈努力,试点推出了“弹性退休”的方案。上海则在2010年市试点了“柔性延迟办理申领基本养老金”制度。另外,在这个过程中,女权主义者也开始加入,要求男女平等,统一退休年龄(到60岁或65岁)。 上海试行的“柔性退休”政策,因另辟了“退休时间可选择”的蹊径,应该是一个不错的政策。劳动者到了法定退休年龄,如果单位需要、个人愿意,就可以继续签约服务。还有一条很重要,就是公务员不在此政策适用之例。 不管怎么说,组织部门就是有远见,早就有55岁及以上的干部不再担任实职的规定。否则,如今政府部门客观上存在的“能上不能下”,将使日益增长的“调研员”、“巡视员”如何分配位子成为难题。如果再延迟到65岁退休,难题更大。 柔性退休好虽好,但一“柔”之余,就与“补缺口”关系不大了。因为实际上,除了政府官员之外,单位和个人之间关于“延退”能够你情我愿地成交的极少。据《东方早报》引用权威部门人士的话,从2010年10月到2011年4月的半年中,上海市“已有200多人办理延迟申领养老金的手续”。“补缺口”作用似乎不如想像的那么大。另据长沙出版的《快乐老人报》报道,6月7日,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咨询热线的工作人员表示,目前有多少人办理了延迟申领基本养老金手续,尚无最新统计数据。 于是,同样是“弹性”或“柔性”,一种“温水煮青蛙”的方案出台了。这个方案的精髓是“每三年延一岁退休”:如果从2013年开始实行的话,可能是2013年61岁,2016年62岁,2019年63岁,2022年64岁,2025年65岁。但是,据人口学家的预测,当前正值中国的劳动年龄人口的高峰期。一直到2025年乃至以后,中国的劳动年龄人口都在9亿以上。中国的特殊国情叫做“总量性失业”,涉及将近1亿人。所以,中国面临的第一大社会问题是就业而不是养老;延迟退休年龄,显然对就业,尤其是对年轻人就业不利。 关于养老保障制度,现在有一个悖论:因为经济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普遍提高,人的寿命延长了。据说,由于人均寿命从改革开放之初的69岁延长到如今的73岁,于是便带来了养老金支付的“压力”,所以即使就业“亚历山大”(压力很大),也非要延迟退休年龄。 这年头,若“趋势”已经定下的话,基本上是不可改变的。那唯一的办法就是自己拼命存钱吧,然而内需呢?也许从此我们会走入一个恶性循环。要知道,我们的经济偶像——发达国家,已经或正在为我们作出榜样,如美国乃至世界爆发的金融危机、欧洲的主权债务危机、日本经济几十年一蹶不振…… 在“定向调研论”曝光的同一天,6月15日温总理发表了讲话:“领导者应有听取和包容不同意见的雅量,不要轻易把不同意见说成噪音、杂音,而应善于从不同声音特别是批评性意见中汲取智慧,因为批评性意见可以使我们头脑更清醒,更加重视那些容易被忽视的问题,有利于避免决策失误。”如今,虽然对“趋势”已有心理准备,我还是希望这一次不一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