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今年前5个月经济金融运行的复杂态势,放长了眼光来看,今年很可能是我国经济潜在增速趋缓的转折年。从这个角度切入,若展开分析前5个月宏观经济运行的各个方面,也许会产生新的认识。笔者的判断是,在及时、审慎、合理的政策推动下,今年我国经济增长和物价都有可能回归合意水平。预计三季度经济增速有望企稳回升,而“稳增长”政策难改年内物价整体下行的趋势,年内利率大幅下调空间不大,下半年经济增长的“软着陆”依然可期。 尽管上半年国内经济形势较为严峻,但在政府持续出台的一些稳定增长的政策作用下,5月内外需求已有恢复迹象,尤其5月进出口增速明显反弹,出口和进口规模均创历史新高,增速分别比上月加快10.4个和12.4个百分点。鉴于美国和日本经济形势总体在好转,我国对美、日、欧盟、东盟四大贸易伙伴的出口增速均加快。而大宗商品价格的回落又刺激了中国的大宗商品进口,5
月铁矿砂、原油等大宗商品进口量环比分别增长10.7%和14.5%。剔除1月和2月数据受春节因素影响而出现波动外,外贸增速在触底回升。如果未来欧洲经济不进一步恶化,下半年我国出口增速将随着美日经济的复苏而有所回升。预计全年出口增速能保持在10%左右,进口增速保持在13%左右,全年贸易顺差1200亿美元左右。 今年1至5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名义增长20.1%,增速较1至4月回落0.1个百分点。但5月增速比4月加快0.9个百分点,止住了3月和4月投资增速持续放缓的势头。主要原因是房地产和基础设施投资增速反弹。5月房地产开发投资由4月的增长9.2%加快到18.2%,对当月投资增速形成约1.8个百分点的拉动。4月1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之后,有关部门和各地都在着力促进投资。在“稳增长”政策的推动下,未来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将有所回升,估计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有望保持在21%左右。 与此同时,政策推动和物价涨幅回落也有利于下半年消费需求平稳增长。近期已推出多项促进节能家电等产品的消费措施,在政策支持与逐步落实下,随着下半年物价涨幅的继续回落,国内消费能力的加速提升想来仅是时间问题。另外,“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将通过提高可支配收入及减轻家庭税负负担来刺激消费,而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在今年下半年出台的几率较高。 5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5.7%,增幅比上月末提高0.3个百分点;当月人民币贷款增加7932
亿元,分别较上月和去年同期多增1114亿和2416亿元。这表明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增强。新增贷款回升,一方面是因为随着宏观调控向“稳增长”倾斜、项目审批加速,信贷需求、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信贷需求有所好转,另一方面,银行存贷比约束缓解、信贷供应能力随之增强也是重要原因。不过,当月票据融资增加2320亿元,较上月略有减少,仍在较高水平,表明当前总体信贷需求依然不强。 当然,在关注短期增长时还应高度重视如何逐步改善经济增长质量的问题、合理调配长期与短期增长之间的关系。从表面来看,当前我国经济增速放缓是受到外部环境多变的冲击,但从深层次原因分析,则是我国正面临经济增长动力切换的重要关口。为实现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增长,我国经济增长的长期动力应从原来粗放型的依赖投资驱动转向未来的依靠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方面。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体现在效率改善与技术进步两方面。进一步推进政府效率提升与经济市场化改革是效率改善的基础,而技术进步的方向则是精准把握市场、加大创新力度、提供与居民消费需求升级相匹配的商品和服务的供给。总体而言,民间资本在创新和效率两个方面都要强于政府及国有资本。因此,唯有逐步放开民间资本进入的限制、激发民间投资的活力以及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才是重启中国经济新增长周期的关键。 近期政策重心转向“稳增长”,发改委加速项目审批、央行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等措施都表明,政府对年内“控物价”目标已有一定把握。笔者认为,由于近期包括原油在内的原材料价格降幅扩大、企业生产的实际恢复相对于利好政策出台有一定滞后,即便动用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之后,在短期内也不会改变物价下行态势,系列“稳增长”政策对物价的推升效应大概要到今年第四季度经济形势基本稳定时才会有所显现。与2008年遭受短期外部冲击从而导致国内经济下行有所不同,近期经济减速可能交织着长期因素动力逐渐放缓的作用,因而短期内上游原材料与PPI下行的幅度和速度不会太大,2009年同比下降10%的情形不会再现;而PPI传导至CPI导致出现通缩的可能性也较小。据此估计,下半年CPI同比涨幅可能降至3%左右,全年物价涨幅可能在3.3%左右,呈现前三个季度逐步下降、第四季度略有回升的走势。至于2002年前后曾出现的通缩状态今年应该不会出现。 鉴于今年CPl涨幅低于3%的可能性很小,存款利率实质性下调的空间已基本被封住。而贷款基准利率下调加之下浮扩大,未来市场贷款利率下行将形成趋势,进一步下调基准利率的必要性也不大。但考虑到国际经济形势不确定性较大,不排除若遭遇严重的冲击而再次小幅下调利率的可能。相比之下,数量型工具包括存准率和公开市场操作能对合理释放流动性、降低贷款实际利率起到更好的效果,且副作用较小,因此,数量型工具仍将是未来央行调控市场的主要政策工具。预计年内准备金率还可能下调一次或三次,下调时间点选择则与外汇占款下降有密切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