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开始,北京科技大学学生王京京每周六上午,在“绿家园乐水行”中,带着志愿者们一条一条地监测北京的河的水质。到2012年5月,一年的时间里,共监测了北京40条河的水质。日前,这个由民间环保组织监测的数据在公布之后,立刻引起方方面面的关注。 民间环保组织发起的乐水行,是从2007年开始的。现在,不但北京每周末有三支乐水行的队伍,由公众和专家一起,利用假日感受家乡的河流之美,关注家乡的河流之痛。如今,杭州乐水行、广州乐水行、襄阳乐水行、昆明乐水行和兰州乐水行,也相继由当地的民间环保组织发起,带领着市民一条一条地行走在家乡的河旁。 市民在河边的这种行走,不但引领着人们对河流的关爱,对所在城市的水环境,也是一种舆论监督和决策推动。目前,北京一些河段正拆除着河中水泥的硬衬,让河流逐步恢复生态的自然。这一现状的改变,与民间环保组织的呼吁,有着密切的关系。 城市中的河流从自然到人为、从清澈到浑浊,是世界上许多大都市都有的经历。由于河流与人们生活的密切相关,改变其状况只靠政府的行政命令显然并不十分有效。一定需要公众的共同参与。 纽约的哈德逊河,曾因污染之严重而着过火。后来一些美国的律师自动组织起来,靠公益诉讼帮助老百姓打官司,污染企业不得不整治了被他们污染的河段。 德国柏林附近的一条河,政府因扩宽河道,要砍河岸的大树。住在河边的艺术家们在河边的树上挂起了一个个纸板做的“小人”。这些“小人”有做奔跑状的、有的在“呐喊”,结果就是这些挂在树上的艺术品,让开发商的锯子停了下来。 美国某运河边的一个母亲从自己的孩子得了血液病开始,组织家在河边的妈妈们和当地的化工厂讲理,最后搬离了被污染的水域。后来,在全美的妈妈中,有了800多个关爱江河的分支机构。 民间组织对河流水质的监测,是市民对江河的热爱,更体现着公民的社会责任。而民众其社会责任感的唤醒与加强,能不影响到公共的决策吗? 保护环境,从关注家乡的河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