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业是一种以提供服务为主的综合性社会经济活动,包括食、住、行、游、购、娱在内的各种服务,涉及餐饮、住宿、旅行社、商业、交通运输业、景区和娱乐等多个行业,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是第三产业的先导性产业。加快旅游业的发展,不仅可以促进旅游业自身的发展壮大,提高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还可以带动相关行业(部门)和整体经济的发展,这对于加快经济增长,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
不少国家已经把旅游业确立为战略性支柱产业。
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旅游业对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达9.1%,同期,汽车制造业占比为8.5%,银行业占比为11%。因此,分析人士认为,旅游业将超过石油业和汽车业,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
全球快速发展的旅游目的地主要集中在亚太地区和中东地区,亚洲是世界第二大旅游目的地,亚洲旅游收入已占世界旅游总收入的两成以上。为此,美国、日本、英国等发达国家均把旅游业放在重要位置,并制定了旅游业中长期发展战略。
2.旅游业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不可忽视。
与其他产业相比,旅游业具有投入少、产出高的优势。以我国为例,除国家对旅游业的投资外,主要靠自身较好的经济效益实行滚雪球式的积累。同时,旅游业是创造高附加值的产业,全球旅游业每年所创造的附加价值一直处于稳定增长的状态,它的增值水平明显高于其他产业。
例如,美国旅游业年平均增值为3300亿美元,而农业为900亿美元,汽车工业为550亿美元,金属工业为400亿美元。其他发达国家如德国、法国、英国、日本等亦都如此。此外,旅游业是各国财政中的主要纳税产业。
我国国内旅游业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步以来,持续保持了快速、稳定、健康的发展势头,经过近30多年的发展,中国旅游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产业形象日益鲜明,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速度最快的行业之一。
据测算,目前旅游业增加值已占到GDP的4%以上。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升。2001-2011年,我国国内旅游人数年均增长13.5%,入境过夜旅游者人数年均增长5.7%,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年均增长10.5%。我国与旅游相关的行业超过110个,旅游业发展带动了社会投资,促进了相关产业发展。
其中,旅游业对住宿业的贡献率超过90%,对民航和铁路客运业的贡献率超过80%;旅游促进了社会消费,2011年,我国居民国内旅游消费达到19305.4亿元,占居民消费总支出的10%左右;旅游促进了社会就业,“十一五”时期新增旅游直接就业约300万人,带动间接就业约1700万人。目前,我国旅游直接从业人数超过1350万人,与旅游相关的就业人数约8000万人。
3.发展旅游业可带动其他关联产业的发展,并增加就业岗位。
由于旅游业是综合性很强的行业,其经营范围涉及国民经济的许多部门,因而发展旅游业,首先使许多其他有关联的产业都随之得到发展。据测算,旅游收入每增加1元,第三产业产值相应增加10.2元之多。其次,扩大了社会就业机会。旅游业涉及饮食、娱乐、商业、交通等高度劳动密集型的许多行业,因而旅游业每增加1个直接就业人数,就可增加有关联的间接就业人数5个以上。
我国旅游业所面临的实际环境问题不容乐观,在一些地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影响甚至限制了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这些问题主要是:
1.掠夺性地开发旅游资源,破坏了部分资源。
一些地区,为了追求近期经济发展,在风景名胜区迅速扩建高档宾馆、饭店、疗养所、培训中心,以及索道、滑道、城市娱乐设施等,造成了一些高污染、高消耗、低效益的工、商业,破坏了旅游资源,这实质上危害了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恶化了一些旅游城市的生态环境。
旅游业的兴旺,使旅游接待地的流动人口增加。旅游交通的频繁和飞机、汽车、游艇等交通工具废气排放量的增大,致使旅游接待地的空气污染、噪音污染和水质污染加剧,相当一部分热点旅游区污染严重。
3.“门票经济”仍较普遍。
目前旅游发展方式还不完全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一些地方仍停留在“门票经济”阶段,没有形成完整的旅游产业链,旅游综合带动效益还没有充分发挥。一些旅游景点随意涨价,甚至乱涨价,超出了部分人的承受能力,使旅游者望价兴叹,影响了旅游业的正常发展。
4.服务质量不高。
长期以来,我国的旅游服务业,经营国际旅游业务的因受国家高度保护的影响,经营国内旅游业务的因缺少各种设施和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员,以致服务质量普遍低下,导游素质差。在管理方面,如对酒楼餐厅和娱乐场所以及在景点出售的旅游商品等,尤以对游客乱收费、漫天要价的“斩”客行为屡见不鲜。
1.人民币持续升值的趋势,为我国的旅游业带来机遇。
人民币升值意味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百姓的消费水平也将随之提高,此时正是扩大出境游规模和数量的好时机。
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走出国门旅游,实际上是在向世界宣告中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迅速,这将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中国的国际知名度;另一方面,出境游的火爆,说明了普通居民的消费意愿得到了提高,有利于扭转我国居民的消费意识,提升消费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比重,推动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
2.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
1979-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3%,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7.3%,收入水平的稳步提高,直接对旅游市场形成较强的消费能力,为行业的快速提供了前提条件。
3.居民消费观念的转变,为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保证。
近几年我国城乡居民消费观念有了大的转变,人们舍得花钱外出旅游,休闲观光。当人们已经不为温饱而奔波并有了“闲钱”可供支配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包括消费方式就会发生重大转变,其中一个突出表现就是旅游消费的增加。值得一提的是农民旅游热方兴未艾,将旅游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4.随着旅游者素质的提高,旅游消费层次将不断提高,旅游消费将更体现个性化趋势。
一般的观光旅游将逐步减少,高层次的文化旅游以及其他一些有特色的旅游将越来越多,旅游的文化内涵将越来越丰富。消费个性化将日益显现也是旅游消费发展的一大趋势。
5.旅游消费品数量将会增多,品质提高,有特色的旅游商品将逐步增加。
现代人文景观开发不足,生态旅游消费产品短缺问题也十分突出,向旅游者提供更多参与型、休闲型以及人文和生态兼有型的优质旅游产品,将是我国旅游资源和产品开发一个突出的问题和重要的发展方向。
总之,旅游业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朝阳产业,旅游消费即将成为我国的消费热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文化品位高的旅游消费,有利于提高消费质量,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从未来发展前景分析,旅游行业将在经济增长和政策支持双重因素驱动下,将快步进入黄金增长期,预计未来五年行业收入增速达16%;而旅游资源和旅游投资标的的双重稀缺性将支撑行业维持高估值,判断估值运行区间25-40倍。
中国人均GDP已超过4000美元、政策由投资拉动向促进消费转型,在此背景下,中国旅游业加速跑正式拉开序幕。预计2015年中国旅游总收入将达到3.35万亿元,2010-15年五年复合增速将达到16.4%。
针对我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障碍,需多管齐下,标本兼治,以期更好地探索有中国特色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1、加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宣传、教育和培训,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应树立起环境质量意识,认识到环境质量的优劣是关系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子孙后代生存发展的大事;并且要树立环境首先意识,为全人类及其后代保护好环境;要树立环境公德意识,不为满足个人私利,不为局部或眼前利益而损害他人或全局的利益,让人类贴进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2、对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进行综合治理。
针对目前我国旅游城市存在的空气污染、噪音污染、水污染和垃圾污染等环境问题的多元性,要采取综合治理方法。对于空气污染,主要采取减少和切断污染料源的方法。
3、要完善旅游资源管理体系,适当限制游客量。
应尽快改变旅游企业中政企不分的现状,取消旅游企业与景区管理部门之间的人事交叉,公司主管与政府官员应各司其职。另外,应建立尽可能完善的规范旅游企业经营和景区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并加大执法力度使我国旅游资源的管理真正走上规范化、理性化的道路。
针对个别时期,个别景区游客量过多的状况,景区主管部门应注意适当限制售票量;同时,开发增设新的景点,以分散游客量,使旅游资源在其所能承受的限度内接待参观游客。
4、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方式。
国家应建立全国性的旅游资源开发规划和相应的管理法规,以指导和协调旅游旅游资源开发,约束旅游资源开发中的不良行为,把旅游资源开发中的外部不经济效应减小到最低限度。
5、要建立市场竞争机制,加强宏观管理,全面提高旅游业的服务质量。
为全面提高旅游业与相关服务的质量,应加强宏观管理,严肃纪律,提高企业和有关人员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