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河南虞城县的森林木华食品厂投产两年来,一直没有通过环保验收,污水排放严重,对当地水体造成了严重污染。虞城县环保局对该厂下发限期整顿通知书,也丝毫不起作用。更让人不解的是,县长带领多个班子的领导到工厂现场办公,要求有关部门立即对工厂断水断电、责令其停止生产,但这家食品厂依然是“生产排污两不误”。看起来,似乎谁也拿这家排污企业没办法。 记者在采访时了解到,该食品厂是当地的招商引资项目。通常情况下,招商引资项目一般都会享受地方政府的特殊待遇,比如税收减免、用地优先、避免多头执法干扰生产等,但像森林木华这样拥有“治外法权”的企业,却也并不多见。当地环保局对这家食品厂“一肚子怨气”,原因是企业排污严重却不“服管”,有时执法人员连工厂大门都进不去。在不知来自何处的“铁布衫”呵护之下,企业排污有恃无恐,周围老百姓叫苦不迭,很多人连吃水都成了问题。这样的怪现象,实在让人难以理解。 森林木华食品厂虽然是特殊的个例,但它反映出的现象却有一定代表性。地方政府为了推动经济发展,把招商引资放到地方工作的首要位置,这样的发展心态不难理解。但在有些地方,发展的观念压倒一切,招商引资成了超越行政管理和执法的挡箭牌,导致一些怪异现象的发生。比如,有的地方生态系统脆弱,但引进的项目却大肆掠夺环境资源,对环境造成了破坏。有的引进项目实际上是其他地区淘汰的落后产能,但在引入地却被当成宝贝供起来,谁也不能加以质疑。更要命的做法是,只要是招商引资项目,就可以享有特殊地位,不仅执法部门要靠边站,就连地方领导都无法阻止企业排污。在这种情况下,引进企业实际上成了地方上的“超级法人”,法律和规章在他们面前俨然成了摆设。但最终的结果是,“不服管”的引进项目也成为地方环境紧张和社会矛盾多发的根源。 资本有逐利冲动,企业总想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因此,压缩环保开支乃至违法排污自然是他们的“可选项”。对森林木华食品厂的无良作派,人们并不会感到太奇怪,真正让人惊诧的,是当地行政执法的异常软弱。环保局的工作人员连排污企业的大门都进不去,这样的环保机构在地方环境保护方面能起到什么作用呢?县长现场办公,下达了断电停产的要求,但好像没有哪家行政机构按照县长指示做了安排,其中的原因也非常蹊跷。就像当地群众所言,不知道究竟是县长在作秀,还是有一种更大的权力阻止了行政执法的效能。如果森林木华的保护伞并非完全是当地的招商引资政策,而是一种隐形的权力在起作用,那么,其中的利益勾结和腐败问题就值得深究了。 经济发展是大事,但群众利益却是更大的大事。把民生放到一切工作的前面,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招商引资项目无论在税收方面做了多大贡献,只要它对地方生态造成了破坏、给群众生活带来了严重困扰,这样的项目就不值得保护。对森林木华食品厂这样的违法违规企业,不仅虞城县应该做出严厉的行政惩处乃至勒令停产,虞城县的上级政府部门更应彻查保护排污企业的责任人,深挖其中的腐败线索。当地无法挽回的生态损失,以及群众的健康与生活所受到的损害,应该有人为之埋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