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2年6月8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并调整利率浮动区间。 本次央行降息可以说是在预料之中。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前一段时间调研时强调要将“稳增长”作为经济工作首要目标,已经透露出一些政策信号。去年以来,宏观经济形势总体堪忧,国内实体经济产能过剩、利润微薄。今年以来的经济数据也不大好看,虽然CPI降了一点,但无论是反映实体经济的PMI,还是反映经济活跃程度的主要金融机构新增信贷量都不乐观。在这种情况下,以宽松货币政策刺激信贷,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应当主要是出于稳增长的考虑。因此,降息和之前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一样,应是出于同样的政策目的。 此次引人关注的还有在降息的同时央行赋予商业银行的新权限,那就是调整利率浮动区间。央行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并将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8倍。这实际上扩大了存贷款利率的上下限,商业银行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经营状况,针对不同客户在这个上下限内对存贷款利率进行调整。这其实就是民间呼吁已久的利率浮动市场化,虽然这个市场化步子跨得不是很大。 但市场立即给予了反应。以一年期存款利率来算,降息之后商业银行的存款利率应当在3.25%,但由于给予了上调1.1倍的权限,几大商业银行纷纷将各自的存款利率提到3.5%,即3.25%的1.1倍。存款利率实际上跟降息之前区别不大。地方商业银行也不甘落后,比如前几天,佛山本地银行也立即跟进,将存款利率调整到接近上限。提高存款利率,实际上对银行没有好处,无论是几大国有商业银行还是地方银行为什么还纷纷提高?因为不这样,银行就会失去招揽储户的竞争力,银行宁愿多付一点利息也不愿意存款大批量流失。这是存款利率,那么贷款呢?由于央行规定的商业银行贷款利率远低于市场真实利率,因此商业银行在贷款方面向来比较强势。这种强势主要还是依托于政策刚性,目前虽然还没看到各大银行在贷款方面的具体变动,但这种浮动区间还是会增加银行在争夺优质贷款客户时的竞争性,对作为贷款方的企业来说总体有好处。 去年底,民生银行行长洪崎曾经在一个论坛中说,银行的利润太高了,高得自己都不好意思说出来。银行整体利润高,主要就来自于稳定的利差收入。这个利差并不是天经地义的,而是当年国有银行改革时决策层为了让传统银行过渡到股份制商业银行时不至产生太大动荡而赋予其的“拐杖”。如今中国银行业整体已经走上正轨,是时候慢慢抽掉这根拐杖了。实际上,近年来商业银行的市场化推进已经取得了实质意义的进步,很多银行为了揽住储户推出的理财产品实际利率早就超过了存款基准利率,商业银行之间理财产品的竞争,某种程度上就是利率的市场化竞争。 真正的利率市场化,应当是民间利率放开,商业银行有更大的议价权,但利率市场化也不可能一步到位。现在央行的试验虽然只是一小步,但我们可以期望从一小步慢慢变成一大步。万事开头难,这个头开了,今后就只能往前不能后退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