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车难,是国内不少城市的顽疾,社会各界为此颇费脑筋。最近,关于取消特许经营、从而取消出租车承租金即出租车司机们常说的“份子钱”的呼声较高,希望以此撬动“打车难”僵局。 但这是否真能破解“打车难”呢?并没有这么简单。 打车难,实质是供需关系失衡、服务水平不高在出租车市场的表现。按理说,放松数量和价格管制,通过市场对出租车资源进行重新配置,应该能对症。但是,出租车行业并非完全意义上的竞争性行业,也是公共交通的补充体系,具有公务服务的属性。完全通过市场化配置是否能够保证公共服务性不受损伤,需要打个问号。 实际上,“打车难”的背后,存在着复杂的利益格局。特许经营的高门槛、公司化管理模式、成品油价格的波动,构成了出租车市场的主要成本,影响着司机和乘客的行为选择。如果“份子钱”在出租车司机的收入中占比过高,那么司机作为服务终端就会算:什么时段跑车性价比最高、什么路径最划算,由此导致需求与供给错位,甚至出现“高峰期是‘的哥’休息时”的怪现象;如果公司偏重于收钱和罚款,就会造成公司利益与出租车司机利益脱节,进而转化为与市场需求的脱节;如果油价补贴机制不能及时兑现,司机和乘客就会认为自己是最后的埋单人,加剧这个市场的互不信任。 取消特许经营,固然有助于平抑价格上涨,但由于出租车业的基础平均价格还包括上游的成品油价格,仅凭放开市场和价格管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特别是不能解决提升服务水平的问题。 还要看到,市场完全放开后,出租车业势必要通过供大于求这个阶段才能形成新的行业价格水平。由于出租车业优化服务的空间有限,最后只能通过价格战占领市场,难免导致服务水平下降。此外,取消公司化模式后,行业管理的职责只能落到政府身上。问题是,政府的触角不可能触及每辆出租车,这就有可能导致管理盲点出现、运营潜规则滋生。 所以,取消特许经营未必药到病除,对其潜在风险更需充分评估。就现有运营和管理模式看,恐怕还是应该寻求更稳妥有效的办法。比如,对特许经营的价格以及在此基础上制定的“份子钱”实行集体协商,改变当前普遍存在的公司强司机弱的情形、增强司机的话语权。最近,兰州市有关方面通过平等协商,决定从7月1日起把出租车每月“份子钱”下调180元,希望有助于调动司机积极性。再如,把目前的承包挂靠模式转化为员工制经营模式,将司机角色转变为公司的出资人、股东角色,相信利益格局的合理调整必能改变公司利益与司机、乘客利益的脱节。 出租车是流动的微型社会,出租车业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从根本上说与社会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同质。从这个角度说,包括财税体制、道路规划和交通管理在内的诸多环节,都需要加入到改革中来,“打车难”的顽疾,才会找到医治良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