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中央根据我国现实经济条件和世界经济发展大势作出的科学决策,对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顺利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当今时代,知识创新能力成为工业化进程的决定因素之一。随着科技和经济的迅猛发展,新型工业化道路呈现许多新特征,给劳动关系及其协调机制带来深刻影响。 一是生物信息技术成为工业化新的引擎。以生物信息技术为标志的新科技革命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推动经济增长,生物信息产业正成为世界经济新的主导产业,并渗透于国民经济各部门,不仅深刻改变着生产组织形式和产业发展方式,而且显著影响着劳动关系。同时,生物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促使农业以产业化等形式被纳入劳动关系管理框架。 二是经济竞争模式由“价格竞争”转向“价值竞争”。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制造”参与全球竞争的主要手段是以低成本制造为基础的价格竞争。近年来,受人民币升值、劳动力成本上升和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等因素的影响,“中国制造”的成本优势减弱,需要以价值创造的新思维培育新的竞争优势和经济增长点。由此带来的工人知识技能提升以及新型企业发展壮大,将导致劳动关系载体的变化和竞争合作劳动关系模式的出现。 三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经济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生物信息技术大大拓宽了资源利用的广度和深度,并催生大量可再生资源,从而形成了工业化新的资源路径。循环经济这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经济发展理念和模式内含的平等意识与和谐劳动关系有着共同的价值取向。 在传统劳动关系格局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劳动者如果得不到第三方力量的扶持,很难维护自身合法利益。适应新型工业化的新特点,积极推进和谐劳动关系建设,需要进一步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由政府、工会、企业三方共同建立劳动关系协调机制,是预防和化解劳动关系矛盾的基本手段,也是市场经济国家在宏观层面协调劳动关系的通行做法。从我国国情出发,可以分阶段建立和完善新型劳动关系,使其与新型工业化相适应。 就近期目标而言,应建立和完善政府主导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从我国劳动关系现状出发,检视实践中存在的制度障碍和实际问题,通过立法尽快完善劳动关系协调的制度规则,建立政府主导的企业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并加快劳动关系双方组织建设,特别是充分发挥工会的职能作用,提高劳动者在劳动关系双方博弈中的话语权,为劳动关系向社会主导模式转变创造条件。 就中长期目标而言,应建立和完善劳动关系自主协调机制。随着社会组织的发展以及社会自治程度的提高,建立和完善劳动关系自主协调机制是劳动关系发展的必然趋势。由此实现劳动关系双方合作共赢,需要多种条件的聚合。其一,需要劳动关系双方达成合作共识,尽可能以合作代替对抗,这种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现代工业文明的洗礼;其二,需要雇主联合会和工会等代表劳动关系双方利益的组织充分发展,实现劳动关系双方力量的均衡;其三,需要严格的法律规范和有效的制约机制,将合作与谈判控制在法律和制度的框架内,必要时仍需政府加以干预和调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