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放松调控保增长的宏观环境已经形成。从国务院领导到发改委、央行官员,都在强调“稳增长”的重要性。有媒体引述官员透露称,温总理5月中旬在武汉调研时曾表示,中国经济还是要保持8%的增长步伐。这比此前公开的经济目标7.5%要高出0.5个百分点,显示经济增速放缓已引起决策高层的高度重视。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一轮新的扩大投资的态势隐隐成形,因为投资还是国内政府和国企最拿手的事情,也是短期内见效最快的措施。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新一轮投资应该如何投?资金应该重点流向什么领域?是再搞一个“4万亿”,还是继续推动结构调整?谁会成为投资扩张的最大受益者? 在笔者看来,现在突然而来的这一轮投资扩张,更大的可能还是向国企紧急输血。道理很简单,虽然中国反复强调结构调整,但因为原有的投资结构几乎没有任何变化,还是“铁公基”那套东西,虽然这些基建措施对稳定经济增长有利,但国企作为“主力军”的地位没有改变,所以投资结构也不会有变化。笔者认为,只要改革没有推进,就无法完成投资结构的改变,投资扩张的最后结果只是冒险在债上加债,这使得目前的形势相当复杂。至于战略新兴产业的说法,目前还停留在概念阶段,地方政府之所以热衷于此,无非是思想上跟中央政策较快的,在投资立项报告上多写一笔,有助于拿到投资机会,获得优惠政策支持。至于在实际中见效,还需要很长的时间。 笔者与很多人的看法不同,认为中国经济不是“国进民退”的问题,而是经济全面“国有化”的问题——这是一种最危险的“国有化”。有很多官员和专家都不同意这种说法,并举出若干例子(如就业、利润等)来证明,民营经济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很高,国企并未垄断。经济全面“国有化”的说法并不过分,虽然民营企业现在也有一些经营较好的,但这种所谓的“好”仍是一种依附性生产,在供应链的底层,赚几个辛苦钱而已。与国有企业在债务上不发愁、高歌猛进的形势相比,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 现在的经济国有化远远超过了很多人的想象力,国企集团除了自身控制绝大多数国家项目、国家投资之外,还大举渗透金融领域,控制了绝大多数社会金融资源。安邦咨询研究团队对国有企业的长期跟踪发现,迄今为止,国有集团直接参股了14家银行,央企投资了19家证券公司,24家信托投资公司,32家保险公司,而且均以控股为主。国企不但垄断了项目和投资,实际上还垄断了大部分社会储蓄,这可谓是不折不扣的经济“国有化”。我们在此前的研究中曾多次表示,国有经济近年不断“合纵连横”,在主业之外已极大地扩张了地盘,如果算上它们持有的各类资产、能够影响的政策,在中国经济中的控制力已大大增强。 事实上,日前国家审计署公布出的对国企审计结果,也支持了我们的观点。各类平台贷款继续在做,根本管不住,只是变着法儿在做。宏观调控中的中央政策的约束,最多也就是增加了点难度,各个地方依旧在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现在最令人担忧的根本不是“唯GDP主义”,如果真是“唯GDP主义”那还好了,现在的问题在于“唯城建主义”,因为GDP还要搞搞生产,而城建根本就是一味铺摊子了。事实上,GDP早就让位给了城建大业——修路、搭桥、建广场。 我们认为,在经济全面“国有化”的问题上,国家发改委和国资委都要承担不可推卸的宏观责任,这样发展下去,不是“了不得”,而是“不得了”!如果按这种趋势发展下去,10年后的中国很可能会成为世界上的贫穷国家,原因很简单——巨大的债务!我们曾说过,中国将为城市化所困,原因就在于此。 令人担心的是,此轮宏观调控放松之后,仍将形成一轮国企“抢占”资源的浪潮,经济的全面“国有化”将得以强化。对市场来说,这种局面是非常负面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