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份经济数据差于预期,引起人们对经济下行的普遍担忧。近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强调,要正确处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三者的关系,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加上国家发改委加快了项目审批,更引起大家关于稳增长与调结构的关注。笔者认为,政府的稳增长措施空间巨大,不会大规模启动投资刺激,市场大可不必担心调结构会重回老路。
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喊了很多年,2005-2011年经济增速每年定在8%,但没有一年低于9%,平均增速达10.9%,2007年甚至高达14.2%。经济增速偏快,一再贻误了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时机。2008-2009年大规模刺激政策非但没有促进结构调整,反而恶化了原有经济结构,前车可鉴。
正因为稳增长是件大事,所以要问,为什么经济会下行?一个公认的原因是“外部需求减弱”,这正表明增长方式仍过度依赖出口,也正是结构问题。当前世界(尤其美国)产业创新枯竭,将导致贸易摩擦常态化和长期化,已经形成了我国经济增长结构和出口结构转型的倒逼机制。因此,需要把稳增长和调结构结合起来,把稳增长的压力变成调结构的动力。笔者认为,中央政府已经把经济下行问题放在结构调整的大视野下看待,也就是说,本轮稳增长措施一定会服从于经济结构调整的大背景。日前,广东湛江钢铁项目正式获批,不是高水平的重复建设,而正是基于淘汰旧产能、优化产业布局、提高规模效益的基础上的。
如何真正做到结构调整?就是有保有压。一方面是淘汰落后产能将拉低经济增速;另一方面,新兴产业很难在短期占有大的体量显著拉动经济增长。因此,经济转型客观需要经济增速适度放缓,为结构调整预留空间,以把更多精力放在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上,而这才是中国经济深层次的根本问题。当前经济增速仍保持在预期目标区间,政府会根据形势变化加大预调微调力度,但笔者认为,政策将会保持基本的稳定。以前结构调整失败从某种程度上正说明了稳增长压力还不够大,以至屡屡产生政策上的短视和操作上的机会主义。
虽然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但还未危及就业(这里要指出,不是需求旺盛导致大量就业增加,而是人口红利急剧减少导致劳动力供给缺口)。“稳中求进”基调首先是“稳”,前提是稳社会大局。虽然经济增速放缓是经济转型的客观前提和需要,但为了解决和吸纳发展中的矛盾和风险,经济增长确实需要一定的速度。因此需要关注的是,经济下行到什么程度,才是政策松动的触发点?笔者认为是就业指标。
此轮经济下滑最大的特点,就是就业形势比较稳定,无论是城镇就业还是农民工就业都比较稳定,一些地方甚至出现招工难、用工荒。一季度全国农民工平均工资为2173元/月,比去年同期上涨16.6%。一季度新增农民工就业550万人,这从一方面反映农民工就业状况良好。就业形势良好提升了经济下行容忍度,因此对当前经济增长下行需警惕,但也不必过分担心。
当前房地产投资和基础设施投资大幅放缓对经济下行造成很大压力。毋庸置疑,当前中国经济增长仍需要投资支撑,短期看,稳增长就必须先要稳投资,尤其基础设施投资。在稳投资方面,政策空间巨大,不至于导致过去的政策循环。
“十二五”期间有2万亿左右的农田水利建设及江河治理预算,如果经济下行超出容忍度,完全可以先行投资,我国水利欠账太多,旱涝保收农田占比少,水利薄弱性突出,不存在重复投资问题,也符合经济结构转型。
保障房建设是另一个投资调节器。房地产调控明显遏制了投机投资需求,同时也造成房地产投资持续回落,今年1-4月份房地产开发投资累计增长18.7%,比去年同期减少15.6个百分点,比一季度降幅扩大5个百分点。今年保障房建设700万套,加上去年结转1000万套,今年是保障房建设高峰年,提供了一定投资力度(预计超万亿)。
此外,还有一大批“十二五”重点项目(如环保领域有大量投资可以做)以及开放民营经济进入诸如石油、城市建设和公共事业(包括铁路等)领域等,可依经济形势所需提前或加速推进,皆能在经济结构调整的大原则下自如调节投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