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报载,四川宜宾机场将迁址重修,命名为“五粮液机场”。消息一出,网友乐了:“集思广益给首都机场也改个名吧,叫‘二锅头’机场,还是‘牛栏山’机场?”“天河机场要是改名叫黄鹤楼机场或白云边机场,听上去还不错,至少比二锅头强多了……”“机场喝酒,机长您可别喝呀!” 调侃中,折射出公众对于公共资源不断被贴上商业化标签的不满与担忧。 前有清华的真维斯大楼,现有宜宾的五粮液机场,只要企业肯出资,似乎没有什么不能被冠名的。连机场都有了“酒味”,下一个是不是该轮到火车站了?这股风气要是蔓延开来,我们出去旅行,会不会变成从“鸭脖子站”到“火宫殿站”? 机场是城市的窗口,机场的名字也是城市文化的符号之一。名酒品牌“五粮液”,虽然也承载着一种酒文化,作为一个大企业,它给所在街区及公交车站等设施冠名,老百姓恐怕也不会不认同;但是,机场作为整个城市的出入口,连名字都如此商业,显然不能代表公众心目中的城市精神与城市文化。以名酒冠名“窗口”,于企业而言,无非是扩大宣传、扩大影响,于普通百姓而言,感受到的只是金钱的力量,以及公权对公共资源的侵占与滥用。 地名更迭,自有传统文化的力量使然。“襄樊”改为襄阳、“荆沙”改回荆州,无不是回归一种历史的传统。公共资源冠名必须设有门槛,我们不反对机场有一个动听的名字,成为城市的亮丽名片,只是希望这个名字能更加符合地域文化和大众审美,让老百姓听起来舒服、叫起来顺口,不要赤裸裸地透出金钱的痕迹。 名字要美,窗口要亮,但铜臭味不能太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