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医患冲突需要文化上的理解
2012-05-24   作者:靳子玄  来源:中国青年报
 
【字号
  发生在3月的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血案,已经过去两个月了。医患冲突的问题,并没有随着这一事件渐渐淡出公众视野而消失。医患冲突事件,仍时有发生,虽未酿成血案,但两个群体对立的氛围还是沉重得让人感觉窒息。到底是什么让这两个群体似乎变得水火不容呢?
  记得在当初医院对此事的情况通报中,描述现场时有这样的话:“一名男子突然闯入医生办公室,抡起手中的刀,疯狂砍向正在埋头工作的医务人员和实习学生。”所以对整个事件的过程,大概可以这样推断:患者自己认为碰上了不给看病的医生,情绪一下子就落入低谷,半个小时的时间内,这种低落的情绪,在心里郁积,促使他突然冲进医生办公室,疯狂砍人。整个悲剧的过程,医生和患者没有对话。所以有评论说,这是激情犯罪,不是医患冲突。
  那么这种激情又是从何而生的呢?
  这几天,我与在北大医学部学医的一个朋友讨论这件事时,他给我讲了一个他实习期间的故事:“我遇到过一个银屑病的患者,银屑病俗称牛皮癣。我们医院是亚洲研究这个疾病很领先的,治疗也很规范。患者第一天来就问能不能治好,我们说不能治愈,只能缓解。他就不干了,说我们家附近的诊所都说百分之百能治好,你们这怎么能治不好?肯定是不愿意给我治。你觉得我该怎么给他解释?没法解释。”
  于是,我突然意识到,我看病的时候,心里的确有这样的一种想法:我病了,来找医生,你就必须给我治愈,你要是告诉我不能治愈,潜意识中我就会对医生产生一种天然的反感和不信任感。
  所以,当我用惯用的思维去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发现我不愿意去进行沟通。甚至,医生说的话,我根本无法认真去听。总觉得我跟医生之间的信任程度很低。而这种印象,也许只是来源于一种经验,来源于一种民间对医生的众多传言和刻板评价。但当我超越了患者的立场,而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去理解我学医的朋友的时候,我突然发现,理解,换位思考,是何其重要。而这对我和一个陌生人,又是何其的难。
  白岩松在《新闻1+1》中做过这样一种表态:“我觉得我们自身也要反思,我们传媒人恐怕也有责任,在过去很多的事件当中,我们应该就事论事,哪儿有问题就批评什么,而不是在报道当中去有意识地用吸引人眼球的方式确立一种仇恨,甚至鼓励一种仇恨,我觉得从此之后我们应该引以为戒。”
  现在我们所接受到的“传言”,比如一些电视上关于医院和药品的广告,都说疗效好、可以去除病根,能够治疗各种疾病。我们的文化中,就崇尚神医,总觉得扁鹊、华佗是那么的神奇。我的那位医生朋友告诉我:“中西医的手段和理念有着巨大的差别。中国往往将医生神化,这虽然树立了医学的权威,但是从另一个角度上是在挑战权威。铺天盖地的广告包治某病,学过医学的人大都知道那上面提到的是全世界都治不好的病,可是普通人是不可能知道的。”
  朋友告诉我,他在日本实习的时候,感受到日本医学广告也是铺天盖地,诊所也是遍地都是,但是宣传都是集中在就医环境,能提供什么样的照顾和服务等上,没有写我们医院医生有多么厉害,都能治好什么什么病。当我们习惯了中医那种“灵丹妙药”的文化后,是否就无法理解西医那种只能缓解、未必治愈的理论了呢?
  信任,需要建立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而如何才能理解?作为两个群体的理解,医患间可能不止人际沟通那么简单,而需要耐心地突破重重刻板偏见,回归到医疗常识上去理解。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相关新闻:
· 泛滥的医疗广告种下医患交恶祸根 2012-05-22
· 医患纠纷的“福建解法” 2012-05-11
· 化解医患矛盾需釜底抽薪 2012-05-03
· 解决医患纠纷光有“严打”还不够 2012-05-03
· 国外如何化解医患纠纷 2012-05-02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夏斌:人民币汇率不能一浮了之·[思想]刘宇:转型,还须变革户籍制度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