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回避另一个舌尖上的中国
2012-05-23   作者:曹林  来源:中国青年报
 
【字号
  一部以美食为主题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这几天风头力压各种电视连续剧,成为连日来的微博“刷屏利器”并高居话题榜榜首,甚至让许多早已抛弃了电视的80后“吃货”们,纷纷锁定夜间的央视坐等这部“吃货指南”。人们为美食流口水,为美食的故事流眼泪,为美食的文化而感动自豪,自豪于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甚至有人高调地赞美“这才是最好的爱国主义教育片”。
  民众的感动是发自内心的,将“爱美食”上升到“爱国主义”的层面,虽显夸张,却也是民众发自内心的朴素表达。我倒不想沉浸于这种感动中再去赞美几句,而想反思这部唯美的记录片之外另一个舌尖上的中国。理性地审视这两个舌尖上的中国,也许更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个纪录片何以能一夜走红。
  也许这样的思考会败一些人的兴,但这是无法回避的问题,确实有两个“舌尖上的中国”:一个是央视这部宏大的纪录片借助诱人的美食和温暖的故事所展示的舌尖中国,一个是日常社会新闻中无数的食品丑闻所展示的舌尖中国。一个舌尖上的中国,充满阳光与感动,是由淳朴、温情、唯美、诱人、人文关怀、奶奶的眼泪、妈妈的手、故乡的回忆写成的;而另一个舌尖上的中国,充满晦暗与肮脏,是由有害的添加剂、地沟油、增白粉、瘦肉精、农药残留、荧光粉、反式脂肪酸写就的。
  两个中国,截然对立,后一个“舌尖上中国”的存在,更反衬出前一个“舌尖上中国”的光鲜与诱人。见惯了底线不断被突破的食品丑闻、焦虑于“不知道还有什么可以吃”的民众,更容易被这些温暖的美食故事所感动,在“每个人的舌尖都是一个故乡”的煽情和渲染中找到了一种精神抚慰,沉浸于美食故事叙述逻辑和唯美想像中的人们,回避着另一个舌尖上的中国。
  也许这两个“舌尖上的中国”都不是真实的饮食中国,普通人日常生活并不如纪录片所呈现的那样唯美和诱人,充满观赏性,仿佛生活在童话中;当然也不像社会新闻的想像碎片所拼凑成的现实那样肮脏和不堪,仿佛生活在一个互相投毒的社会中。现实的柴米油盐和人间烟火,远比那两个“舌尖的中国”更多元和复杂,那是我们的生活。
  不过,纪录片和社会新闻中两个截然对立的“舌尖上的中国”,值得深刻反思。我们无法假装生活在纪录片这个“舌尖中国”所营造的温暖和感动中,回避另一个让我们焦虑不堪的“舌尖中国”。尤其是对食品安全问题负有监管责任的政府部门,更应该从纪录片中看到现实问题。
  纪录片中的美食生产者,都是淳朴的老农,有做虾酱做了一辈子的“虾酱奶奶”,有深夜湖塘中的挖藕人、凌晨冰湖上的捕鱼老者、浩瀚大海上的渔夫。可回到现实中,为什么多是“从不吃自己做的面包”的过期面包生产者,是为了节省成本而使用地沟油的无良商人,往火锅中加无数违规添加剂的黑心店主?这种异化和沉沦,到底是在怎样一种制度路径中发生并恶化的?
  中华美食文化博大精深,有着让国人自豪的历史,一道菜就是一个故事,一个汤就是一种文化,锅碗瓢盆,透出的都是丰厚悠久的文明——中国的历史人文,最直观地体现在饮食文化的器物传承中,饮食背后的风俗、仪式、伦理、趣味中隐藏着最朴素的文明。可如此令人骄傲的文明,是如何被地沟油、瘦肉精、致癌物所侵入的?老祖宗留下的饮食文明,是怎么被糟蹋的?这个尖锐的问题,无法被肤浅的感动所遮掩。
  纪录片带来的文化感动稍纵即逝,热情过后可能很快会被遗忘——可唯美的镜头之外那个舌尖上的中国,作为我们必须面对的日常生活,会逼着我们去正视、思考并给出答案。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相关新闻:
· “蓝帽”还是保健食品安全帽吗 2012-03-29
· 食品安全信息更该全国共享 2012-03-19
· 金志国代表:打造无缝隙食品安全监管链 2012-03-09
· 食品安全,从根上除隐患 2012-03-08
· 食品安全 监测先行 2012-02-22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夏斌:人民币汇率不能一浮了之·[思想]刘宇:转型,还须变革户籍制度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面设置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甲101号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证0100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