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国省、市、县三级政府共设立融资平台公司将近7000家,除54个县级政府没有政府性债务外,各县均存在融资平台债务。在当前的债务余额中,共有52359亿元、占比48.85%的资金,是2008年以后的新举债,高速公路、地方所属普通高校和医院的债务较高,其中银行贷款为最主要的贷款渠道,贷款金额84678亿元,占比79.01%。
部分地方融资平台有违规操作现象
由于部分各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存在违规提供担保、违规抵押或质押取得债务资金,以及将资金投向资本市场、房地产和高能耗、高污染、产能过剩项目等问题。经银信联和中金公司测算,2012年到2014年中国银行业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总量的35%将集中到期,3年平均还贷2.63万亿元,特别是2013年将达到2.76万亿元的峰值,地方政府集中偿贷压力加大。同时自2008年起,部分商业银行为抢占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市场份额,降低项目准入标准、忽视项目资本金要求、放松对融资平台项目贷前、贷中、贷后的检查,因此将面临极高的信用风险,并对资产负债管理产生影响,主要体现在:
一是影响商业银行资产结构调整。政府融资平台项目以铁路、公路、基础设施项目为主,商业银行在围绕“政府”的信贷需求时,势必会加大对钢铁、水泥、建筑、甚至房地产等行业的投入,减少对服务业、高科技、新能源产业的关注,与人民银行、银监会推行多年的商业银行信贷结构调整思路相背离,带来信贷结构的倒退。特别是,在当前商业银行信贷资源紧张,贷款规模受人民银行货币政策统一管制的情况下,加大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的投入,将相应减少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恶化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二是引起部分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增加。政府融资平台项目投资周期长,资金量巨大,单一客户集中度高,信贷周期也相对较长。由于政府融资平台项目以公益类居多,在漫长的偿债周期中,政府偿债能力的变化时刻威胁着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目前,按照担保形式,商业银行对政府平台类贷款可分为全覆盖、基本覆盖、半覆盖、无覆盖四大类,除全覆盖外、后三类贷款风险敞口都比较大。后三类平台贷款约占全部平台贷款的12%左右,假使以2010年末平台贷款余额为基数,一旦后三类平台贷款形成不良,将使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增加近1.02万亿元,一举打破2005年国内商业银行上市以来的风险控制成果。
三是有可能使部分商业银行进入恶性融资循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项目不良率的增加,不仅会提高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还会侵蚀商业银行的资本金,这有可能使商业银行加大融资力度,或者使商业银行过度依赖扩大存款等短期化选择,以弥补自身的流动性不足,由此影响到银行体系的资产负债结构。
加大排查力度
为此,商业银行应尽早采取措施,加大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的排查力度。首先,定期对政府偿债能力进行梳理。不可冒然实行“一刀切”,停止对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发放贷款,杜绝新增平台贷款反而会加速资金链的断裂,引发风险提前释放。按照贷款五级分类标准,根据贷款项目性质(公益性或者非公益性)、项目收益评估、抵质押担保情况、平台自身财务状况等因素,合理评估投融资平台的整体偿债能力,将投融资平台贷款分别归入不同风险等级进行管理。并明确偿债主体和债权债务关系,增加担保主体、追加土地和优质企业股权及有效收益权等合法足值抵质押品等方式,缓释平台贷款信用风险,以确保后续建设资金足额及时到位。其次,建立融资平台风险预警体系。通过对债务风险指标的情况进行综合评价,有助于即时监测债务变化情况和趋势,并及早警示债务风险,便于预先采取有效的措施防范和化解。最后,为避免风险过于集中,商业银行应鼓励融资平台公司结合债券融资、项目融资、股权融资等,发展除信贷以外的其他形式融资,发展公私合营,积极引入民间、风险投资基金等多种资金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