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份部分经济数据表现低于预期,引发业界对经济增速继续下行的担忧。为应对这一局面,未来宏观调控理应继续向“稳增长”倾斜,但与此前几轮经济增速回落相比,需求政策并不具备大幅放松空间。要顺利进入新的经济周期,当前需尽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按初步核算数,GDP同比增速已经连续八个季度回落,这是近20年来经济增速回调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从需求角度看,支撑我国本世纪以来经济高速增长的“引擎”主要在于投资和出口,而前者更多是基建投资和房地产投资。今年1-4月数据显示,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为18.7%,出口为6.9%,基建投资则现同比负增长。展望未来一段时间,除了基建投资增速有望适当反弹,出口以及房地产投资好转的空间并不大。经济增长动力的放缓,非短期政策放松可以逆转。 实际上,供给层面可以对上述现象给出解释。“十二五”时期,我国劳动人口增量将步入拐点,对于劳动密集型出口行业发展构成明显影响。而资源、环境成本压力的加大,初次分配差距的拉大,消费及投资品价格的持续上涨,又要求我国提升经济质量,减少基建等领域重复投资,避免房地产价格过快上涨。 不少迹象表明,我国经济增长、价格、企业效益等指标的运行比例和周期状态正在发生变化。 4月份,工业增加值、进出口总额、M1、用电量等指标增速均降至个位数,经济景气度下滑的特征相当明显。从物价来看,CPI涨幅仍然位于3%的通胀警戒线以上。4月份除了食品价格,构成CPI的其余七大类产品价格均出现正增长。 此外,还有不少指标运行显示出“背离”态势。一季度我国就业增长局面平稳,部分企业却反映比2008年更为困难。制造业PMI持续数月位于50%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和PPI则双双同比负增长。 如果经济中长期潜在增速放缓的推断成立,那么当前需求政策的放松空间并不很大。单纯的需求刺激措施不会改变经济中长期走势,反而会给短期经济运行带来滞胀隐忧。 从货币政策来说,4月份我国刚刚实现了“正利率”,一年期存款利率仅比CPI涨幅高0.1个百分点,短期降息的必要性并不充分。存款准备金率方面,未来仍有多次下调的空间。但如果需求回落导致外汇占款降低、货币乘数下降,数量型货币工具放松的效果显然也将受到影响。财政政策仍将延续积极基调,但值得注意的是,4月份财政收入增幅已经降至6.9%。在税收收入增幅下降的基础上,财政支出的绝对水平也将相应受限,由此产生的经济增长拉动力也随之下降。 反周期调控的目的是熨平经济波动,使经济增长尽可能运行在潜在增长区间。尽管当前不少指标走势显示了经济运行面临“两难”局面,但如果从矛盾的主要方面来看,稳增长仍应是政策之重,需要尽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一旦经济企稳,相关部门可能把注意力更多放在提升经济质量和转变发展方式上来,结构性减税、垄断行业体制改革、收入分配改善等重要议题有望继续推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