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05-14 作者:吴秋余 来源:人民日报
|
|
|
日前,华夏基金管理公司发布公告,王亚伟不再担任基金经理。对于这位“公募一哥”的离职,有质疑、有猜测,但更多的是惋惜。王亚伟管理公募基金10多年,其间虽然饱受争议,但他的骄人业绩,是其他基金经理不可比拟的,也在一定程度上让投资者看到了公募基金的希望。 据统计,王亚伟在其基金经理执业生涯中实际操作累计时间超过13年,是我国目前第一经理岗位上执业时间最长的基金经理。执业期间所管理的4只基金业绩均大幅超越同期市场主要指数。无论是从资历还是业绩来看,王亚伟都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基金业界的“明星经理”。这样一位“明星经理”的离去,无疑会对广大基民带来一定负面影响,甚至对中国公募基金发展的未来感到忧虑。 近年来,我国公募基金规模持续快速发展,目前,公募基金总数突破千只,用了不到3年的时间增长一倍,在2011年大幅缩水3000多亿的情况下,公募基金资产规模仍超过2万亿,成为我国资本市场的重要力量。在基金数量和规模大幅增长的背后,是以普通投资者为主体的广大基民的信任与支持,据统计,2004年,我国开放式基金总持有人户数只有319万户,到2009年高峰时,基民总数已突破1.3亿户。 然而,与投资者的信任和热情不相适应的,却是公募基金令人失望的业绩表现,根据2011年基金年报,去年各类基金整体亏损达到
5004 亿元,平均每位基民损失 1.35 万元。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基金公司仍然
“旱涝保收”地收取基金管理费达到288.64亿元。 一般来说,公募基金的投资者是投资知识和精力相对缺乏的资本市场“弱势群体”,他们将自己的财富交给基金经理进行管理,是希望通过专业人士的投资技能和经验获取更加稳定的回报,从这个意义上讲,公募基金经理是投资者财富的守护神。在公募基金日益成为普通百姓重要理财方式的今天,基金经理的投资能力和职业操守直接关系着个人财富的安全与增长,基金经理的好坏对投资者有直接的影响,据媒体调查显示,在王亚伟离职的消息传出后,有六成以上的基民准备赎回华夏基金相关产品。 事实上,在公募基金业界,类似王亚伟这样的离职几乎每天都在上演,2011年,有111位基金经理从原供职岗位离职。目前在职的727名基金经理,平均从业年限只有2.46年,类似王亚伟这样能够坚守十几年、经验丰富的“明星经理”可谓凤毛麟角,而在发达国家,基金经理被认为是“白发行业”,基金经理从业年限普遍在10年以上。缺乏时间磨砺和经验积累的基金经理们自然难以在瞬息万变的资本市场取得骄人的业绩。 同时,基金经理大规模离职造成了公募基金人才紧缺,很多基金经理不得不“一拖二”、“一拖三”、“一拖多”式地同时管理多只基金,这让本来就已压力巨大、不堪重负的基金经理们更加难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分析判断市场形势,作出准确操作。 这些表面现象的背后,是我国公募基金在发展上的急功近利。由于基金公司收益只与基金规模挂钩而不与盈利业绩挂钩,为了追求规模扩张带来的管理费增加,很多基金公司盲目追求“短平快”的高收益,盲目追求每年、每月甚至每天的基金排名。在巨大的业绩压力面前,很多基金经理不得不像游资一样“快进快出”式地进行高风险的投机性炒作,在给基金投资者带来巨大风险的同时,也带来了股市的大幅波动,不仅背离了公募基金应有的价值投资理念,更难以造就能够取得长期骄人业绩的“明星经理”。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经历了数量和规模的快速扩张后,我国公募基金业亟须静下心来,认真反思一下自己发展理念和管理方式上的缺失,让公募基金真正成为“明星经理”成长和长期发展的土壤。也许,当下一个“王亚伟”的离职不再引起业内巨大波澜的时候,公募基金行业才能迎来健康发展的春天。
|
|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