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05-09 作者:陈宁远(财经观察人士) 来源:东方早报
|
|
|
5月7日,中国资产管理规模最大的华夏基金管理公司发布公告称,公司副总经理、华夏大盘和华夏策略基金经理王亚伟先生因为个人原因离职。这其实是一则晚到而终于到了的消息。王亚伟要辞职、王亚伟辞职难等传言,已经传了N年,如今终于成为现实。 对于这位中国最为明星相的基金经理的辞职,舆论在整个过程中,不乏溢美之辞。的确,他太不容易了。他曾经管理的四只基金,都为持有人带来较好的回报。虽然我们尚未有全面统计,说他是中国给基民带来最好业绩的基金经理人,但他肯定是一举一动牵扯到基民和股民心弦最多的明星基金经理。显然,这对他来说已形成压力。 在同日华夏基金管理公司为他举办的媒体恳谈会上,他坦承所谓“王亚伟概念股”因被媒体广泛传播给他带来的压力。王亚伟在谈到这个问题时,更多是从选股思路、风控方式等操作技术层面解释的,担心中小散户跟风的风险。当然这种情况的确存在,但却不是问题的本质。问题的本质是:假如没有“王亚伟概念股”的形成,就不会有他这样一位明星基金经理;没有这样一位明星基金经理的效应,华夏基金在销售非明星基金经理管理的基金产品时,就未必会取得较好的销售成果。 “王亚伟概念股”的形成,就现阶段中国的资本市场而言,其本质不是投资理念和投资水平的体现,也不是媒体追逐的结果,更非市场散户的风险意识不足,而是中国基金公司监管方式、股权结构、管理取向和盈利模式的体现。王亚伟在离职媒体恳谈会上如此坦承“王亚伟概念股”的压力,其实是描述中国基金管理公司的整体盈利模式和基民、中小投资人不对称的关系。 道理简单。他被视为谦虚,是在他被问到是不是华夏基金“灵魂人物”时——他说:“我也不是华夏基金的灵魂人物。因为外面经常说:‘是华夏基金成就了王亚伟,还是说王亚伟成就了华夏基金’。其实可以明确地说,毫无疑问是:是华夏基金成就了我。” 为此他举了一个例子,说他担任基金经理14年,先后管理过四个基金(分别是基金兴华、华夏成长、华夏大盘和华夏策略)。按照连续业绩计算,投资者在初期投入一元钱,并把分红进行再投资,14年后就变成了28元钱;这虽然是一个优秀的成绩,但和华夏基金成立14年来对股东的回报相比,就相差甚多了。 按照他的计算,华夏基金管理公司的股东在历年增股、并购过程所投入的资金是很少的,1998年成立注册资金只有7000万元;2000年增加到1.38亿元;2009年合并中信基金,再增加到2.38亿元——王亚伟强调这是历年股东的全部投资成本。而华夏基金管理公司给上述股东的回报,仅现金分红就达到40个亿;而在2011年股权转让时(受制于证监会要求本来100%持股的中信证券进行的合规的股权转让,由中信证券出让的华夏基金管理公司51%的股权,最后转让给五家企业,转让总对价为83.44亿元),华夏基金的整体公司价值达到了160亿元。因此王亚伟合并计算,华夏基金管理公司成立14年来为历任股东创造了高达两百多倍的复合回报率。 在这个业绩面前,王亚伟总结说,“一个优秀的企业家给股东创造的价值,远远高于一个优秀的投资家给投资者创造的价值。他们的能力和贡献更应该得到认可和尊重。” 当然这是一个正确的比较,但却是不全面的比较。道理更加简单,华夏基金管理公司在王亚伟等企业家和投资家的努力下,在短短的14年里,为华夏基金管理公司的历任股东创造了两百倍的复合回报,但投资华夏基金的基民呢?要知道华夏基金管理公司目前管理着29只不同性质的基金,总资产规模达到1975.31亿元,这涉及到成千上万的基民,试问明星基金经理和出色的企业家为这些基民14年来创造了多少回报? 作为出色的职业投资人,作为担心小股民跟风出现风险的明星经理,是否也可以对14年来华夏基金管理公司一共发行了多少只基金产品,又从这些基民手里募集了多少资金,进行了多少分红,这些基金的面值现在又是多少,做一点简单的统计,并在媒体恳谈会上广而告之?以免中国普通基民——尤其是分不清华夏基金产品和华夏基金管理公司关系的人——盲目认为买了华夏基金,就可以成为拥有200倍回报率的华夏基金公司的股东。 作为中国最为有名、且自己管理的基金产品对得起基金持有人的明星基金经理,王亚伟的成功当然是大不易,这里有他个人的责任心、天赋和相当刻苦的努力。否认这一点,是不客观的。但促成其大不易之成功的人,要首推何方神圣?又是以什么为基础和前提的?为什么他的辞职与否屡次牵动市场?要回答这些问题可能更难。
|
|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