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04-25 作者:证券时报评论员 来源:证券时报
|
|
|
创业板退市制度日前出台,其中的八大亮点博得市场各方一片赞叹。在创业板退市问题上,监管层敢于动真格并建章立制,理应得到嘉许。不过,我们也应该看到,目前创业板上市公司退市的阻力依然强大,其中,地方政府的“保壳”观念和相关政策是亟待清理的最大障碍。 有股份公司上市,就有股份公司退市,这是资本市场优胜劣汰、吐故纳新的内在要求。然而,在中国股市成立20多年来,上市公司退市却成了一件稀罕的事情,这显然极不正常。以退市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ST制度为例,该制度已在中国股市推行了14年,但14年来仅40余家ST企业退市。特别是2007年至今,沪深两市竟无一家公司真正退市。而与此同时,以暗箱操作为特征的ST上市公司“乌鸦变凤凰”的闹剧却频频上演。这一切,不仅败坏了中国股市的声誉,更损害了广大投资者的利益。 研究中国股市并不顺利的20余年成长史,不难发现,“中国股市不能承受之退”现象之所以愈演愈烈,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各级地方政府“闲不住的手”起了很坏的负面作用。相比ST上市公司处心积虑当“老赖”、部分投资者抱着豪赌的心态为ST上市公司押注捧场等因素,地方政府的不当干预,可视为中国股市退市制度在实践中被架空的首要原因。 长期以来,在中国地方政府政绩考评体系中,辖区上市公司数量多少、规模几何,以及资产证券化率的高低,均为重要的考核指标。为此,各级地方政府不仅有动力推动辖区更多企业上市,也有理由充当辖区ST公司拒不退市的后盾。于是,每逢公司上市前夕或决定ST公司生死的年度大考来临之际,地方政府便通过财政补贴、技改资金、减免税费等手段,帮助辖内相关公司扮靓业绩。不仅如此,很多地方政府还对成功首发上市的公司、成功借壳上市的公司以及完成重大资产重组的ST公司,给予从数百万元到数千万元不等的重奖。凡此种种政策,促成了中国股市“戴壳”与“保壳”不断上演的奇观。 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共有1454家公司得到政府补贴,涉及总金额高达463亿元,平均每家公司获3187万元。1454家公司中,享受到政府税费返还和减免的有514家,涉及金额79亿元,平均每家1543万元。同样,由于抓住政府补贴这棵救命稻草,ST公司的“不死鸟”传奇持续演绎。2010年,共有近22亿元政府“红包”进入67家ST公司腰包,把它们从“鬼门关”拽了回来。尽管2011年的相关数据目前尚待统计,但从已经公布的上市公司2011年财报看,地方政府对辖内上市公司予以财政补贴或减免税收的情况,依然大量存在。 股市说到底是一个市场,其基本功能之一就是在公平竞争的前提下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对于股市而言,一个现代政府所要做的,就是为它构建一个公开、公平、公正的运行环境,并提供相应的服务。反观中国,各级地方政府对股市的作为实在是大失分寸,乱了规矩。那些旨在“戴壳”与“保壳”的金融政策,貌似呵护了公司提升了政绩,实则损害了市场经济的“三公”原则,也破坏了股市优胜劣汰、吐故纳新的正常运行机制。 政府权力之手深度介入辖内公司“戴壳”与“保壳”的运作,还会给权力寻租提供机会。ST高陶和中山公用的重组案就很能说明问题。更进一步分析,以政府补贴为主要特征的“戴壳”与“保壳”政策,在法理上也站不住脚,因为政府是用纳税人的钱去补贴上市公司,而这种做法并没有获得纳税人的同意与授权。 总而言之,当下中国各级地方政府制定的花样繁多的“戴壳”与“保壳”政策,弊端多多。无论是从政府转型的宏观战略出发,还是从重建股市健康生态的具体层面考量,都需要痛下决心,对各级地方政府“戴壳”与“保壳”金融政策予以清理,该规范的要规范,该约束的要约束,该叫停的要叫停。惟其如此,新鲜出炉的创业板退市制度,才会如期尽可能地发挥积极作用,未来向主板推行才会更加顺利。 根据《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股票上市规则》(修订)相关规定,创业板退市制度将于2012年5月1日起正式施行。眼下,上市公司2011年财报即将披露完毕,不少敏感的媒体已据此整理出有可能退市的首批创业板公司名单,广大投资者也对这份名单表示极大的关注。与此同时,A股创业板指数也连续两日大幅走低。这一切,表明各方对创业板退市制度尽快动真格充满期待。当此之际,尚未看到清理地方政府“保壳”政策的举措出台,这难免让人心存隐忧。我们希望这只是一种暂时的沉默,并呼吁有关方面协同行动,顺势而为,尽快清理地方政府不合时宜的“保壳”政策。
|
|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