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04-24 作者:陈方 来源:中国青年报
|
|
|
“毒胶囊”丑闻被曝光,一些为修正药业代言过的明星也跟着遭了殃。微博里,很多网友对修正药业广告中的“全明星”进行了炮轰和内容再生产,比如明星张丰毅代言修正斯达舒的广告语“良心药,放心药,选修正药,管用的药”,被改为“黑心药,坑爹药,专注皮鞋30年。”影星陈建斌代言的修正六味地黄胶囊,广告词“胶囊,就一粒!”网友戏称:“这个只能一粒啊,多了怕出事啊!” 所谓“良心”药企的形象彻底坍塌了,代言明星们也一同被公众问责了。平心而论,明星们也不是一点儿责任没有。在食品药品安全事故屡屡发生的背景下,名人在代言广告时,应该更加慎重。不过,话说回来,连专业的监管部门对“毒胶囊”都是“后知后觉”,公众怎么可能指望那些明星们对“毒胶囊”先知先觉? 与之相比,我更感诧异的是,修正药业在成本投入上所呈现出的“分裂”让人难以理解。据媒体披露,铬达标的药用胶囊每一万粒的价格是60多元,如果铬不达标的药用胶囊价格还会便宜一些,大约要四五十元一万粒,两者相差不过10多元钱,折合到一粒胶囊大约是一厘钱。恰恰正是因为这一厘钱的利润,一些药厂宁愿选择相对便宜的铬超标胶囊。 修正硬胶囊的生产线有4条,一条生产线一天生产24万粒,一天就是96万粒。如此核算,修正药业一天可节省大约5000元,一月就能节省15万元。这15万元在普通人看来数额不小,但与修正药业在广告投入方面的成本相比,“毒胶囊”节约的成本简直是九牛一毛。 有网友列举了明星为修正药业代言的广告费用,其中孙红雷两年的代言费是400万元,张丰毅两年代言费300万元,陈建斌两年代言费280万元。据相关媒体测算,仅今年3月份,修正药业的广告投放高达3亿元左右。 一方面是不惜血本投放广告,另一方面却为了节约区区几厘钱成本,不惜放弃胶囊质量,修正药业“成本投放”中的“分裂”让人震惊且愤怒!有人说这可能与修正药业的发展理念有关,修正本身的管理和经营理念存在隐患,技术力量不行,没有可圈可点的高端产品,只是纯粹靠广告拉动销售。而修正的领头人修涞贵是吉林最早利用广告来提升产品知名度的企业家。不得不说,修正今天的“罪过”与发展理念背后畸形的价值观不无关系。 美国默克制药的缔造者乔治·默克曾说,“应永远铭记,我们旨在救人,不在求利。如果记住这一点,我们绝不会没有利润,记得越清楚,利润越大。”在救人与求利之间,修正当然选择了后者。即便是在求利之路上,其所看中的也并非产品的内在品质,因为内在的品质,很难一下子吸引人,而且需要付诸时间成本长期培育。但外在的名气,却可以花钱大造声势。修正药业太明白“眼球经济时代,知名度胜过一切”的道理了。事实上正是如此,铺天盖地的广告,为修正换来了疯狂增长的业绩。2009年时,修正销售收入为115亿元,2010年时修正药业销售额就突破了171亿元,增长率高达48.7%。 铬超标的胶囊是“毒胶囊”,那么药企心中“只求利不救人”的价值观,何尝不是一枚无形的“毒胶囊”?而且,正是在后者的药力发作下,生产线上才生产出了一批批“毒胶囊”。 不遵守基本的道德底线,不诉诸自我品质的提升,不敬畏内心世界的良知坚守,求名而不求实。修正药企“成本投放”中的“分裂”,是价值观中的“毒胶囊”在作祟,事实上,制药业之外,类似的软性“毒胶囊”随处可见。煤老板在安全措施方面吝啬到一毛不拔,可是在打点官员方面却一掷千金;一些学者在做学问上耐不住寂寞,在求知名度上却是下足工夫,这何尝又不是一种“成本投放分裂”呢? 缺少了对内心良知的敬畏,缺少了对机会成本的约束,很多本应被严格尊崇的常识反而被扭曲了。修正药业“成本投放分裂”不过是现实社会的又一粒“毒胶囊”罢了。
|
|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