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余波未平,部分欧洲国家的主权债务危机愈演愈烈。在全球经济增长的迷雾中,中国经济身向何方?能否经受住各类考验而风景独好?这些问题已不仅仅为每个国人所瞩目,也为世界各国所期待,因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向好,将成为带动世界经济走出低迷、实现再次繁荣的动力。 古语有云: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对中国经济发展前景的判断亦是如此。从中国经济的中长期发展趋势看,发展机遇显著大于发展挑战,有利因素明显多于不利因素。而在应对短期挑战中达成中长期目标,在中长期目标的指导下合理应用短期政策工具,将是保证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 从中长期看,中国经济健康、较快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表现为“三化”:居民收入中等水平化、经济结构服务业主导化、产业战略性新兴化。 上述“三化”,将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巨大的国内需求,为协调经济结构提供不竭的创新能力。2012年,如果按现行汇率换算,中国的人均GDP有望达到5400美元,已高于世界银行划分的世界中等收入国家的下限水平4000美元。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持续提高和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居民消费倾向将从温饱型向改善型转变,能够有力地支撑国内市场需求,形成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相互补充、相互融合的局面。目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已在全国上下成为共识。提高服务业比例,提升产业附加值的创新实践已在各地落地开花,金融服务业、城市服务业和生产服务业正在蓬勃发展。高技术、密集型已逐步成为替代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组织形态的基本产业发展模式,以创新为核心的研究与发展活动和以教育为核心的人力资本提升体系将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十二五”规划,对提高居民收入水平、调整经济结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重大政策作出了顶层设计。在经历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政府应用以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为核心的短期宏观调控工具的经验越来越丰富,能力越来越突出,时机越来越准确。中长期政策规划和短期市场调控工具的步调一致,是中国经济抵御外部风险,促进结构转型的成功根源,也是中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决心和信心所在。 尽管当前局部行业和局部地区暴露出了一些经济风险和结构性问题,但这只是局部的支流,中国经济发展中长期向好的主流并没有逆转;尽管当前个别产业和少数企业出现了运转不畅和经营困难,但这只是一时的逆流,中国经济增长中长期的动力源泉并没有枯竭。从中长期看,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消费与投资两个要素,教育与科技两个投入,将使中国经济发展更具活力,更有弹性。
|
|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