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经济由英国环境经济学家大卫·皮尔斯(David
Preece)于1989年首次提出,是指以经济与环境的和谐为目的而发展起来的经济形式。上世纪90年代,有学者倡议“绿色经济学”必须在传统经济学三种基本生产要素(劳动、土地及人造资本)之外,再加入一项社会组织资本(social
and organization capital,SOC),并将其他三项成本的定义略作修正:人类资本(human
capital)、生态资本(ecological capital)或自然资本(natural capital)、人造资本(manmade
capital)或称制造资本(manufactured
capital),由此,奠定了现代绿色经济理论的基本框架。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绿色经济的内容也在不断扩充,“绿色产业”、“绿色管理”、“绿色市场”、“绿色消费”等内容不断从理论和实证上建立、验证和完善着绿色经济这一学科体系。目前的绿色经济除了生态环境外,也涵盖了社会环境与经济的关系。经济的“绿色”不仅能够减少成本,包括资源消耗、环境污染以及社会成本,也能转化为生产力,如促进高科技行业及知识经济的发展,提高社会运行效率等。经济学家斯图亚特·哈特教授(Stuart
L. Hart)(1995)就曾提出,环境社会责任(Environmental Social
Responsibility)能够优化经济内部资源配置从而引致可持续的竞争优势,突出绿色经济是以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和谐共存,促进社会良性发展的一种经济形式,从而进一步完善了绿色经济的内涵。
2010年,联合国环境署对绿色经济做出的定义指出,绿色经济是改善人类行为和社会公平的结果,并能显著减少环境风险和生态匮乏。区别于传统经济,绿色经济更注重对自然资本和生态服务的经济学价值进行评估,并进行全面的社会成本评估,包括生态系统的可靠性、社会责任感等。与联合国绿色经济的定义相对应的,是著名的“三重底线”原则,即“人类、地球、利润”三原则,对应“社会、环境和经济”。这个概念是英国学者约翰·艾尔金顿(John
Elkington)于1998年提出的。“人类”是指人力资本,涉及对劳动者以及公司开展业务的社区和地区的公平与互利的商业行为。“地球”是自然资本,指的是可持续的环境行为。“利润”是经济价值,是指在可持续框架下,可实现的经济上的社会利润。目前,以三重底线为基础的对绿色经济的定义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
中国经济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自2003年迈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后,以经济效益为主,忽视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传统经济发展道路遇到瓶颈,中国经济面临了以下问题:一是资源约束日益突出。资源消费规模扩大,国内资源供求矛盾突出,同时资源利用效率偏低,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二是环境约束日益突出。环境风险与日俱增,各类环境事件高发,一些地区环境透支现象突出。三是消费能力的不均衡矛盾突出。长期存在的过度储蓄和消费不足这种不平衡的情况继续存在,消费的不公平也在加剧。四是产业发展遭遇瓶颈。目前绝大部分产业集群所涉及的领域为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产业,以中小企业为主,导致了资金、技术和人才的分散和浪费,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差。传统“中国制造”正逐步丧失优势,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压力。
目前,一场转型期的博弈已在中国上演。历史和事实证明,调整经济结构、实现产业转型是疏导通胀危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绿色经济”应当成为解决上述问题的可行路径。
今天的中国经济面对的是一个竞争日趋激烈的全球市场,国内外环境的巨大变化促使我国在调整政府职能和产业步伐时,不仅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并获取经济效益,更应在战略上将企业经济利益、社会利益、生态利益合理、科学地统一起来,形成一个建立在“三重底线”基础上,以创新、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本为原则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经济发展战略:
一要强化政府职能。政府在绿色经济的实行过程中起到主导、协调、规范的作用。比如,通过制定和实施各种经济、金融政策,对绿色生产经营在贷款融资、人才引进、税收减免等各方面政策进行扶持,引导和推动政府和民间资本转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新兴产业项目上。再比如,完善绿色政绩考核指标体系。为更好地制定绿色经济相关政策提供有效支持。
二要发展绿色技术。绿色技术是发展绿色经济的支撑,包括能源技术、材料技术、生物技术、污染治理技术、资源回收技术、环境检测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等。目前,中国一些绿色经济领域取得了显著进步。未来需要结合经济实际,进一步加快环境友好型技术的产业化进程。
三要扶持知识经济产业。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工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从单纯的价格优势转变为有专利等核心技术的高附加值优势,实现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型,从制造业为主变成制造和消费并驾齐驱。
四要倡导绿色消费。绿色消费主要倡导“可持续性消费”。即,消费要有利于环境保护,有利于生态平衡;提倡公平和公正消费,主张节约型消费和消费结构上的分配平等。
五要加强社会责任感的建设和制约。通过制定执行行政规章制度,规范经营主体的资格和行为。督促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建立严格的产品质量监控体系,完善绿色标志制度,并提倡企业科学安排劳动力,建立健全的劳工保障系统和规范。